站內搜索
5月15日,由總參謀長陳炳德率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代表團抵達美國,開始為期一周的訪問。陳炳德這次訪問可以說是與美國軍方進行了一次直言不諱的平等對話,雙方闡述了各自的觀點、立場和關注的核心,這有助于建立新形勢下的兩軍關系及重塑中美安全關系。
過去20年來,中美軍事關系很不穩定,并且隨著更廣泛的中美關系變動而時好時壞。過去的事例顯示,每當中美關系發生摩擦時,兩軍的聯系便中斷。這是非常危險的。正因為緊張局勢上升,更需要保持聯系渠道暢通,以免誤判導致沖突。國際社會的共識是中美關系,是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中美發生沖突的代價太大,全球都承受不起,因此中美兩國和兩軍都有義務建立機制化的對話。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是朝這個方向進行的一個重要步驟,在第三輪對話中加入了安全對話的內容,更是明智之舉,陳炳德的訪問,顯示雙方都認為必須建立公開、透明的聯系渠道,增進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歸根結底,中美雙方都認識到任何一方都無法贊同對方的所有目標,但是雙方都可以努力確定和發展互補的利益,確保合作、避免沖突。在這次會談中,雙方都亮出了底牌,承認分歧的存在,并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了共同合作的領域。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指出,盡管有分歧,但會談是非常坦誠、深刻和富有成效的。他說,雙方花了大量時間,努力從各自的觀點,討論安全環境,進一步了解彼此的共同利益。他相信,美中雙方已經建立了一個基礎,更好地說明彼此的立場和可以展望對各自的行動有更好的彼此透明度。
毫無疑問,臺灣問題尤其是對臺軍售問題,仍然是中美關系最大的瓶頸之一。陳炳德在美國國防大學演講時指出,臺灣問題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中國的核心利益所在。中方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也是堅定不移的。他說,如果美國能夠設身處地的支持和了解中國對臺灣的立場,并且審慎處理兩國之間的主要敏感問題,中美國與國及兩軍關系就能夠健康、穩定和持續地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在與馬倫舉行的聯合記者會上,當被問及美國對臺軍售會不會影響中美關系時,他坦言肯定會,至于會影響到什么程度要看美國對臺軍售的程度來決定。但他也知道這個問題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在接受《香港商報》采訪時,陳炳德表示希望美方釋出更多善意,從減少對臺軍售做起,逐步消除彼此間的分歧。至于“與臺灣關系法”,陳炳德批評說,美國制定“與臺灣關系法”干涉中國內政“太霸道”了。他說,有些國會議員也表示,必須重新審視“與臺灣關系法”。馬倫則回應說,他理解陳炳德的說法,美方將根據“與臺灣關系法”注意事態的發展,直到情勢有所改變。改變“與臺灣關系法”是國會的責任,目前有些討論,但現在還不是優先事項。
有些分析家認為,美國如何處理與臺灣的關系以便改善其與中國大陸關系的討論將日益增加。基辛格在其《論中國》一書中指出,對臺軍售長期將導致沖突。臺灣問題只能談判解決。美國海軍作戰學院戰略研究系副教授萊爾·戈爾茨坦(Lyle Goldstein)在“重塑美中安全”一文中表示,對臺軍售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兩岸軍事力量的對比。因此,應該逐漸縮減并最后停止對臺軍售。臺灣是中國的核心利益,美國不應該將臺灣作為其在亞洲的戰略基地。美國海軍上將、前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比爾·歐文(Bill Owen)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指出,由于兩岸關系已經獲得基本改善,美國不再需要對臺售武。他認為,基于“與臺灣關系法”對臺售武并不符合美國最佳利益。對過時的立法進行審查是必要的,而中國會認為這是美國真正嘗試建立一種可發展為開放、信任甚至是友誼的新關系。前駐華大使、前太平洋艦隊司令、海軍上將普利赫(Joseph Prueher)和前太平洋司令、海軍上將基廷(Timothy Keating)以及中央情報局東亞情報官希恩(James Shinn)也紛紛提出各種理由,主張停止對臺軍售,廢棄“與臺灣關系法”。其他有影響力的外交政策雜志如《外交事務》,也刊載了美國必須改變對臺政策的文章。
其次,亞太地區的和平與安全也是中美關系中主要的矛盾之一。近年來,由于中國海軍逐漸從近海走向遠洋,軍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美國認為這一發展趨勢有可能挑戰它在該區域的霸權地位,因此,有必要強化它在該區域的軍事同盟。美國還借口中國軍事不透明,頻繁利用機艦監測、偵察中國海岸。中方認為,美國此舉不僅是企圖遏制中國的發展,而且還可能使軍事沖突的危機增加,2001年4月海南島EP-3事件就是其中的一個例證。陳炳德在美國國防大學的演講和聯合記者會上坦言,中國“從來不打算向美國挑戰”,中國的武器裝備起碼落后美國20年,也不具備向美國挑戰的能力。中國“歡迎美國在維護與促進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繁榮方面發揮建設性作用。”陳炳德認為,重要的是“加強對話與溝通,增強戰略互信,避免相互猜疑。”他指出,中美兩國“對于地區和全球的和平與穩定負有重大的責任”。基辛格在《論中國》一書中說道,“我認為,美國必須仍是亞洲的一部分。我認為美國必須與許多國家保持關系才足以表明這一點。但這種關系不是以軍事圍堵為基礎,而是在與中國合作的框架內。能不能做到這一點?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挑戰。”基辛格在5月14日為《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出,美國公開計劃基于圍堵中國把亞洲組織起來,或建立一個民主國家集團進行意識形態的十字軍,是不可能成功的。部分原因是因為中國是多數鄰國不可或缺的貿易伙伴。同樣地,中國要想把美國排除出亞洲的經濟和安全事務之外,也會遭到幾乎所有其他亞洲國家的嚴重抗拒,因為它們害怕由一個強國統治該區域的后果。中美關系的適當標記不是伙伴關系而是“共同演進”(Co-evolution)關系。這就是說,兩國都努力從事國內的要務,盡可能進行合作,并且調整它們的關系,盡量減少沖突。即將接替蓋茨擔任國防部長的中央情報局局長帕內塔(Leon E. Panetta)6月9日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上答詢時強調,亞太地區對美國在戰略上很重要。美國必須維持在亞太地區的部署,信守對盟國的承諾,同時美國應維持及發展與中國的關系。他說,美國不應與中國相互對抗,而應合作。基辛格認為,美中兩國雖然有基本的文化分歧,但美國與中國合作,共建新的“太平洋共同體”,符合美國和中國的利益。
除此之外,雙方共同關切的還有諸如太空和網絡安全,防止核擴散,保持海上通道安全、順暢等問題。關于這些問題,歐文認為,美中應該尋求新的共同點和彼此合作的一些途徑,來讓雙方成為堅定的伙伴。他建議:第一,簽署一項不首先發動網絡攻擊的協議;第二,展開聯合打擊海盜的行動;第三,合作建立一個以太空為基礎的信息體系,實現全球軍事透明化;第四,承諾不在太空部署武器,盡早減少并最終消除核武器。要達成以上幾點建議必須增進戰略互信,加強對話和溝通,達成共識而不是彼此猜疑。陳炳德說,在他看來,兩國和兩軍之間合作是主流,盡管在一些問題上存在分歧,但在某些主要問題上,雙方仍有廣泛的共識。
冷戰已經結束20年了,但中美之間沒有在安全和戰略意圖方面建立互信。兩軍關系遠遠落后于兩國經濟和其他領域的關系。陳炳德認為:中美軍事關系應以相互尊重為前提,以雙方根本利益為核心,以溝通交流為基礎,以務實合作為抓手,以互利共贏為目標;要積極開展兩軍各領域的交流對話與務實合作,以交流促互信、以互信促合作、以合作促發展,中美兩軍將保持高層交往,加強機制性對話與專業交流;要妥善處理分歧和重大敏感問題。這樣,就能推動中美軍事關系新發展。馬倫說,發展兩軍關系符合雙方利益,兩軍在許多國際和地區問題上有著很大的合作空間。美方愿意與中方加強對話溝通,積極開展各領域的合作。在這次會談中,雙方盡管在一些問題上仍是各抒己見,但還是簽訂了六項協議。
萊爾·戈爾茨坦認為,“中國的崛起總體來說是和平的,美國對中國的崛起過分擔心反而會加劇冷戰的危險。”中美兩國和兩軍之間毫無疑問仍然存在著一些分歧,解決的辦法是不要帶著防范、競爭或警惕的心理,而是代之以合作、開發和信任去處理。40多年前中美恢復接觸,當時的領導人不為日常事務所拘束,而是站得高,看得遠,不只著眼于現在,更重要的是看到將來。他們創造了一個新的世界。中美兩國承擔著全世界和平、穩定和繁榮的重大責任,它們理應根據新的形勢,建構新的安全關系。
(作者為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美國紐約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
相關新聞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