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 為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而作
90年歲月,彈指一揮間。遙憶1920年,李大釗、陳獨秀,董必武、王盡美、譚平山、毛澤東等仁人志士,胸懷“改造中國與世界”的信念,分別在北京、上海、武昌、廣東、山東和長沙等地建立共產主義小組,在這一基礎上,1921年7月,中國誕生了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統一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歷史的進程從此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
90年過去了,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中國共產黨已發展成為世界上第一大政黨,中國也由一個災難深重的舊中國,成為了一個闊步走在全面建設現代化道路上的欣欣向榮的新中國。
回顧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這90載春秋的奮斗歷程和前進步伐,我們五千多萬居于海外諸國的華僑華人尤為驕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再展望中國共產黨和中華兒女今后的征程,我們更是意氣風發,充滿必勝的信心與豪情。
開辟了新中國前進的方向
中國近代史是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之前,計約110年,這個歷史階段,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個社會形態的基本特征是:東西方列強的連續入侵造成中國封建式的自然經濟不斷遭到破壞,同時使得資本主義經濟適時而發。資本主義經濟包括帝國主義資本、官僚買辦資本和民族資本。在社會經濟中,帝國主義經濟勢力起著支配作用。官僚買辦資本是帝國主義經濟的附庸,封建經濟仍占優勢地位,并同帝國主義經濟勢力相勾結。民族資本十分微弱,難以發展壯大。國家政權掌握在封建地主階級、軍閥、大資產階級和官僚買辦的手中。中國人民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和剝削,從而造成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國人民的反帝救亡史,就是一部中國人民反封建壓迫的歷史。從1840年至1919年近80年間,無數志士仁人孜孜以求救國救民的道路,中國人民更是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抗爭。一系列重大事件,每一次都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尤其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長達幾千年的皇權專制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但這些抗爭和革命,均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人民大眾饑寒交迫的境況。
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長夜難明的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從1919年的“五四運動”開始,一大批先進的知識分子以民主與科學為前導,為“喚起民眾”的新思想在中國的傳播開辟了通道。與此同時,逐漸成長的中國工人階級作為先進的社會力量嶄露頭角。這樣,在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從1921年7月起,領導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責無旁貸地落到了中國共產黨的肩上,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劃時代的發展階段。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慘境地,走進了日益繁榮昌盛的光明前途,實現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偉大歷史轉變,這一切地覆天翻的變遷,就是因為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改變了中國的前途命運
從1921年建黨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二十八年,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終于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長達百年的三座大山,新中國昂然屹立于世界東方。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指引全國人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在改革開放至今的三十三年中,中國共產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幅度提高了中國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開辟了廣闊的前景。這三件在中國歷史上破天荒的大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和命運,決定了中國發展與進步的大方向。因此可以斷言,中國共產黨90年的歷史,就是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崛起、富強,為中國人民的解放、自由、福祉而英勇斗爭的歷史;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90年;是中國結束近代屈辱歷史和連年戰亂的90年;是中國人民戰勝無數天災人禍而頑強奮進的90年;是帶領全國人民不斷開創各項事業新局面的90年。
回顧和總結建黨90年歷史,能夠得到一個明白無誤的基本結論:中國共產黨之所以當之無愧地成為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核心力量,之所以能夠承擔起中華民族的歷史重托,之所以在劇烈變動的國內外環境中屹立于不敗之地,根本原因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終保持和發展自己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
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
在改革開放對中國經濟騰飛起到重大作用的時刻,中國共產黨適時提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這一劃時代的命題。胡錦濤總書記就此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四要素”是對科學發展觀全面而準確的概括。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終于踏上全面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康莊大道,這一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實踐高度結合的科學理論,繼承和弘揚了黨的三代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不僅繼續強調了鄧小平理論中已經解決了的要不要發展的問題,而且進一步回答和解決了為誰發展、為何發展、何為發展、如何發展等一系列有關發展的重大理論問題與實踐問題,是對中國乃至人類社會的重大貢獻。
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其基本價值取向就是傾力促進社會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創新理論的最新成果,為中國當前和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時刻關心中國前途的海外僑胞,形成了四點共識:現代市場經濟制度是發展經濟的最佳選擇;民主法治是長治久安的政治制度和社會治理的唯一選擇;科學技術是發展先進生產力的根本動力;以人為本、多元發展、和諧共容,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佳人文精神。一言以蔽之,踐行科學發展觀,我們的一個愿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切實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真正完成社會進步,加速構建中國人民世代企盼的和諧社會。
中國之幸就是華僑之福
林伯渠當年為《李大釗選集》出版而題寫了一首詩:“登高一呼群山應,從此神州不陸沉。大智若愚能解惑,微言如閃首傳真。”這首詩也寫出了我們海外數千萬僑胞的心里話。筆者曾應邀出席香港與澳門回歸中國的政權交接典禮,當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時候,筆者默念起“從此神州不陸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迄今,單就國際地位而言,已達到近百余年所從未有過的高度。香港與澳門的回歸,徹底搬掉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者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巨石,旅居海外的千萬華僑華人為港澳回歸歡呼雀躍,呼出的是百余年令人心碎的濁氣,喊出的是歌頌執政黨的心聲。
我們的祖國強大與否,國際地位增強與否,我們身在海外的廣大華僑華人有著真切的感受。在“長夜難明赤縣天”的舊中國,無論你在海外擁有多大的資本,在學術上取得多高的成就,你都不會有尊嚴,因為你的祖國是一個弱國,“列強”們看不起你,也就是所謂的“弱國無強僑”。所以,近200年來,海外僑胞心中最大的期盼就是祖國強大、強大、再強大,成為世界民族之林的參天巨樹。今天,中國社會穩定、逐步強盛,居于海外的華僑華人可謂“春江水暖鴨先知”。偉大的中國是我們的支柱,是我們的驕傲,是我們力量的源泉。
今年“五一”前夕,筆者率歐洲華僑華人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參訪團來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在這一革命圣地舉行了“喜迎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座談會。我們來自歐洲21個國家的華僑華人代表,在西柏坡深情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回顧中國共產黨90年走過的光輝歷程。我們在五大領袖像前敬獻了花籃,并引吭高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中國偉大復興的光輝前景已經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改革開放的中國,就沒有強盛繁榮的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到本世紀中葉,中國將基本實現全面現代化。到那時,一個文明、富強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將巍然屹立于世界東方,中國人民必將對人類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這就是迄今9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始終不渝為之奮斗的歷史使命。一切有志氣、有抱負的中華兒女,無不為置身于這偉大的時代,投身于這一壯麗的事業而備感光榮。我們廣大的華僑華人衷心希望為祖國的騰飛貢獻出自己的才智與力量,奉獻出全部的光和熱。
(作者為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歐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主席)
相關新聞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