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實現和平統一首先要確保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必須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堅持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全面貫徹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重要思想,鞏固和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為和平統一創造更充分的條件。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臺工作大政方針的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
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祖國大陸的各族人民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而同心戮力,殷切期望早日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振興中華。在解決臺灣問題上,鄧小平作出了和平統一的戰略決策,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確立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鄭重宣告了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大政方針,呼吁兩岸就結束軍事對峙狀態進行商談。1981年國慶節前夕,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葉劍英向新華社記者發表談話,進一步闡明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政策。表示“國家實現統一后,臺灣可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并可保留軍隊。中央政府不干預臺灣地方事務。”1982年1月,鄧小平會見美國華人協會主席李耀滋時,就葉劍英談話指出,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在國家實現統一的大前提下,國家主體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首次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概念。1983年6月,鄧小平進一步闡發了關于中國大陸和臺灣和平統一的設想,強調“問題的核心是祖國統一”,提出“祖國統一后,臺灣特別行政區可以有自己的獨立性,可以實行同大陸不同的制度”。1987年底,兩岸同胞長期隔絕的狀態被打破,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九二共識”的達成,“汪辜會談”的舉行,標志著兩岸關系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但世紀之交,臺灣島內分離傾向有所發展,李登輝加緊進行制造“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分裂活動,支持和縱容“臺獨”分裂勢力,“臺獨”活動趨于猖獗。某些外國勢力進一步插手臺灣,干涉中國內政。兩岸關系中堅持還是背棄一個中國原則、統一還是分裂的斗爭加劇。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發表了《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斗》的重要講話,提出了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八項主張更加鮮明地強調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指出這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發展了和平談判的思想,提議作為第一步,雙方可就“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并達成協議;倡導面向二十一世紀世界經濟的發展,大力發展兩岸經濟交流和合作,兩岸同胞共同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深化了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思想,表達了海內外中華兒女希望早日完成祖國統一的共同心愿。八項主張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在新形勢下的運用和發展,對遏制“臺獨”分裂勢力和分裂活動,全面發展兩岸關系,爭取兩岸關系朝著和平統一的方向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共十六大以來,針對陳水扁力圖通過“憲改”、“入聯公投”謀求“臺灣法理獨立”,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把反“臺獨”作為對臺工作的首要任務。《反分裂國家法》2005年3月經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把中央關于解決臺灣問題的大政方針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2005年4月胡錦濤與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在北京舉行正式會談時指出,“構建和平穩定發展的兩岸關系,對兩岸同胞有利,對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有利。我們兩黨應該對此作出積極努力。”雙方就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系發展等重大問題達成共識。2008年兩岸關系實現歷史性轉折,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題為《攜手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講話,在中央對臺大政方針基礎上首次全面系統闡述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重要思想,從政治基礎、經濟合作、文化交流、人民往來、協商涉外事務和解決政治軍事問題等6個方面,提出了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的努力方向,成為新形勢下推動兩岸關系發展的重要指針。
中共十八大報告在強調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和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八項主張的基礎上,提出全面貫徹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重要思想,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祖國和平統一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全面貫徹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重要思想,必須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必須持續推進兩岸交流合作,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前景;必須努力促進兩岸同胞團結奮斗,凝聚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強大動力,建設好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必須堅決反對“臺獨”分裂圖謀,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提供必要條件。
(作者為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執行副秘書長)
相關新聞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