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00年陳水扁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后,承襲李登輝“兩國論”衣缽,在第一任期就提出“一邊一國”論,大搞激進“臺獨”活動。到了陳水扁第二任期,臺灣當局又于2005年推出臺灣“全民防務教育法”,在全社會開展所謂“全民防務教育”,為推行“臺獨”路線大造輿論,造成了極其惡劣的負面后果。
一、制訂“全民防務教育法”
2005年2月2日,臺灣當局公布“全民防務教育法”,共15條。第一條明確指出,是“為推動全民防務教育,以增進全民之防務知識及全民防衛意識,健全防務發展,確保安全”。“全民防務教育法”還對推動教育的主管機關、實施范圍、教育內容、獎懲事項等做出明確規范,為開展“全民防務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據。
翌年2月2日,“全民防務教育法”正式施行,主管機關為臺灣防務部門,在“直轄市”為“直轄市”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臺灣防務部門全權負責各項推動事宜,整合相關“部會”、各地方主管機關、“全民防衛動員體系”、各級學校及社會團體等單位,以青年學生為主要對象,結合各項文宣及多元化輔助活動,將“全民防務”理念及知識融入民眾日常生活之中,借以提升教育效果。
2005年6月1日至30日,臺灣防務部門舉辦網際網絡公開票選活動,并經行政部門核定,以每年9月3日(臺軍“九·三”軍人節)為“全民防務教育日”,在臺灣各地舉辦各種紀念活動,結合進行“防務教育”,從歷史和現實的結合上,使民眾深化“愛國愛鄉”情懷,激發守護家園的“憂患意識”。
二、施教范圍涵蓋全社會
根據“全民防務教育法”,臺灣防務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以經常方式實施為原則”,透過教學課程安排,結合文宣與多元輔助活動,從多方面開展“全民防務教育”,努力擴大教育成效。
(一)學校教育
臺灣各級各類學校,依據“全民防務教育法”規定,必須將“全民防務教育”納入教學課程,使學生能透過多元、活潑、自然且寓教于樂的學習方式,“建立正確的安全觀念”,凝聚守土有責信念,“發揮總體防衛力量”。
為建立全面性“整體防務安全觀”基本概念與共識,臺灣防務部門強調推動“全民防務教育”的扎根工作。整合防務與教育資源,將“全民防務”內涵融入中學、小學現行課程中,包括語文、社會、自然科學、鄉土文物、生活與倫理等,培養學生“愛鄉愛國情操”。配合周會、月會、團體活動,運用電視媒體教學,每月實施2小時宣導教育。
在高中(職)學校中,結合現行“防務通識”課程,包括與“防務軍事”“全民防衛”有關的政治、經濟、科技、心理等內容,均應安排學習。3學年內必須完成4學分必修課及4學分選修課。每月實施2小時宣導教育。
大學教育,結合現行“防務通識”課程,包括兩岸關系、“防務組織”、軍事交流、區域安全實施等內容,均應安排學習。依大學教學自主政策,提供4學分選修課程。每月實施2小時宣導教育。
(二)政府機關(構)在職教育
臺灣當局認為,公務人員是各項政策的制訂者和執行者,必須了解現代“全民防務”的重要性及精神要義。政府各機關(構)依據其工作性質,通過行政部門“人事行政局”“保訓會”等現有教育訓練管道,對所屬人員定期實施“全民防務教育”,每人每年4小時。
臺灣防務部門以“國際情勢”“防務政策”“全民防務”“防衛動員”“防務科技”為五大教育主軸,通過“全民防務在職教育課程”,增進公務人員“防務知識及防衛意識”。力求公務人員在未來執行“國土防衛”、災害防救或是公民教育相關工作時,都能將“全民防務理念”融入其中,使人人都能為“保鄉衛國”盡一己之力、提升“總體戰力”。
(三)社會教育
社會教育主要內容包括軍民關系、社區民防、災害防護、反恐演練等,借以“儲備社區防衛潛能,戰時轉換為保鄉保土力量”。
由各級主管機關制作全民防務教育電影片、錄像節目帶或文宣數據,透過大眾傳播媒體播放、刊載,積極凝聚社會大眾的“全民防務共識,建立全民防務理念”。
強化網絡平臺,結合時勢潮流運用互聯網、社群網絡,擴大宣傳效益,分享信息并創造與民互動議題,強化民眾參與,并爭取青年族群的支持與認同。
(四)防務文物保護和教育
為持續結合文物觀光導覽,彰顯“防務教育”理念,臺灣各級主管機關負責管理各類具有“全民防務教育”功能的軍事遺址、博物館、紀念館及其他文化場所。加強對具有“防務教育”意義文物的搜集、研究、解說與保護工作。運用轄區內網站和文宣平臺提供相關信息,介紹其歷史背景與“防務教育”內涵,達到“全民防務”宣教目的。
臺軍軍(隊)史館現有158處,其中“國軍歷史文物館”“空軍軍官學校校史館”“防務醫學院院史館”3處,可以自由參觀;其余155處,因分散在各營區內,只有在節慶、懇親會、“全民防務活動”,以及經公務機關專函申請后才對外開放。
三、教育活動方式多元化
(一)舉辦假期“戰斗營”
1.“暑期戰斗營”
2006年臺灣正式施行“全民防務教育法”,臺軍當即推出“全民防務教育暑期戰斗營”活動。由臺灣防務部門主辦、教育部門軍訓處協辦。一年舉行一次,至2019年已舉辦14次。每年各營隊均以多梯次、每梯次5天左右實施,參加人員一般3000名左右。
歷年的“暑期戰斗營”,設置有“金門戰斗營”“馬祖戰斗營”“澎湖兩棲戰斗營”“傘訓特戰營”“鐵甲戰斗營”“兩棲勇士挑戰營”“飛行暨防空體驗營”“海上體驗營”“成功嶺戰斗營”“鐵衛戰斗營”等。為了最大程度吸引青年對參加“戰斗營”的興趣,臺軍安排了多種體驗項目,包括“戰技實作演練”“輕兵器實彈射擊”“野外求生辨識”“高塔訓練”“戰車炮實彈射擊”“AAV7兩棲突擊搭載訓練”“T-34、AT-3教練模擬機體驗”“夜戰訓練”“90手槍實彈射擊”等內容。通過“實訓、實作、實況”,引導青年體驗“防務”的重要性。
每年4、5月,“暑期戰斗營”開始在“全民防務教育全球資訊網”上報名。臺軍《青年日報》、漢聲電臺、各高中(職)大學教官室、“國軍人才招募中心”、各縣市憲兵隊等場所亦提供相關資訊。報名表上需要家長(或監護人)、學校(教官)簽章同意始能受理。學員參加的項目不同,所需交納的費用也不同。
據報道,“暑期戰斗營”結合防務專業和軍事特色課程,采取“寓教于樂”的活動方式,實施多元教學,受到了青年學子的喜愛。
2.“寒假戰斗營”
鑒于“暑期戰斗營”不能完全滿足青年學子的需求,蔡英文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后第二年,開始增加舉辦“寒假戰斗營”,規模較“暑期戰斗營”略小一些。例如,2018年“寒假戰斗營”分別由“陸軍司令部”(2次)、“海軍司令部”(1次)、“空軍司令部”(9次)、“憲兵指揮部”(1次)及防務部門“政治作戰局”(3次)等單位辦理,共計18類營隊,21梯次,接訓1290人。
3.“南沙研習營”
臺灣當局為了強化民眾認識與支持其奉行的南海政策,建立了“南沙研習營”,以南海歷史考證、海洋法制研習、戰略情勢研究及海洋生態體驗為主軸,借實地考察,深耕疆域意識,激發青年學子熱情,凝聚“全民防務共識”。鑒于南海局勢詭譎,且組織赴南沙太平島的人員主要從事的是學術活動,所以不宜稱“戰斗營”而改稱“研習營”。“研習營”活動一般納入當年“暑期戰斗營”規劃中。
例如,2012年“南沙研習營”活動,分別由臺灣成功大學(第1梯次)、臺灣大學(第2梯次)各遴選教師2人、博士碩士生12人組隊參加。臺灣“國安會”還邀請佛光大學教授王漢國、“國防大學”教授馬振坤,分別擔任1、2梯次隨隊老師,通過舉辦講座,增進學員對南海情勢和戰略的認知。第1梯次于7月9日至15日完成。第2梯次因臺風影響延長時日,于8月19日至29日完成。航程期間,師生見證了艦上實施實務操作,登太平島探訪文物史跡,并與島上駐防官兵一起舉行升旗典禮,激發青年學子“愛國”熱情。臺灣海軍也派遣官兵代表登島巡禮,激勵捍衛疆土的使命感。
又如,2018年“南沙研習營”于4月至7月舉辦,分4個梯次,開放島內各大專院校系所研究生報名組隊。每梯次由3所學校師生組隊參加。第4梯次專案辦理,由臺灣教育部門遴選中小學從事“全民防務教育”課程教師21人參加,以擴大“全民防務教育種能”。共計9所學校、84名師生參與活動。各學校隨隊教師兼任正、副領隊,擔負講授研究領域相關專業課程的任務。各梯次學員按慣例參訪太平島五號淡水井景點,并舉辦升旗典禮。此次研習營活動,還鏈結全島校園網絡,舉辦網絡抽獎活動,提升了教育能見度。
(二)開展“防務體驗之旅”
臺灣防務部門為推廣“全民防務教育”,以“防務施政透明化”為宗旨,在不影響戰訓本務遂行下,每年為島內民眾、學生、媒體和民眾團體,舉辦“防務知性之旅”。本著“南北城鄉平衡、軍種不缺席”原則,由各作戰區統籌地區內三軍部隊,選擇大型營區,配合重要慶典、民俗節日、部隊隊慶及地方大型活動等時機,擴大辦理營區開放活動,借以呈現多元、豐富的“建軍備戰”成果。活動內容靜態陳展有:各式主戰裝備、軍史文物、營區設施等;動態戰技操演有:實兵戰術演練、裝備性能操作、特勤隊戰技操練等。僅“全民防務教育法”公布當年“雙十節”后的8周,臺灣防務部門組織“防務知性之旅”77場次,近50萬民眾到臺軍各部隊參觀。
“防務知性之旅”活動,由軍方采取主動邀請或受理申請方式辦理。各界申請參訪及支持相關活動屬單一軍種、單位范圍者,由單位依權責辦理,申訪單位可以徑洽各軍“司令部”、“國防大學”、本部及所屬直屬單位協調辦理,以縮短申訪流程,有效運用“全民防務教育”資源。
(三)結合軍事演習宣導
臺軍軍事演習繁多,“全民防務教育”主要是與后備動員類演習相結合:
一是以軍警民聯合防空為主要內容的“萬安”演習,自1978年以來每年舉行1次。演習由防務部門負責,后備司令部組織執行。采用預警方式,在各地區分場次進行。每一場區演習參演人員多達數萬人,各型車輛近萬輛。重點演練電力、電信、供水、天然氣等特種工程搶修和緊急疏散、避難、災民收容救濟等科目,以此檢驗全民防空意識和措施,地方重要政經設施安全防護能力,以及民間動員力量和支持軍事作戰效能。
二是以檢驗完善后備部隊動員計劃的“同心”演習,配合年度“漢光”演習專設的人力、物力動員演習。演習均采取無預警方式實施,旨在強化后備軍人“立即動員、立即作戰”能力,測試后備部隊動員效果,以及各項動員計劃的可行性與指揮作業能力,考驗后備軍人聞令應召的守法習慣。
三是以驗證戰時島內各行業人力、物力動員情況的“自強”演習。一般要開設“軍征聯合物資征集場”,將所征得的油料、衛材、建材、交通、機械、燃料等物資,通過縣府、團管部、警消、民間廠商等單位,對后備動員部隊實施補給。同時,地區的油庫、醫療院所、汽車保修、后勤廠庫和運補單位還要進行征用演練。
四是以“核安”“化安”等為內容的核化類演習。主要目的是演練軍民排除核污、化毒救災。通過民眾參與實際演練,增進對核意外事故的了解和防護,每年進行1至2次。由臺灣行政部門“原子能委員會”“核事故處理委員會”“核能研究所”“衛生署”和陸軍防化部隊、“警政署”空警隊參加。
這些演習均屬于“全民防衛動員”,主要是人員、物力和財力的動員。各級主管機關和地方政府、社區大學、社區發展協會等民防體系,一方面參與完成演習任務,另一方面運用大眾傳播媒體,對民眾進行“防務教育”。
四、加強組織領導
(一)強化單位整合
由臺灣防務部門牽頭,成立“全民防務教育委員會”。臺灣教育部門依據“各級學校全民防務教育課程內容及實施辦法”,行政部門“人事行政總處”依據“政府機關機構全民防務教育實施辦法”,文化部門依據“防務文物及軍事遺址管理實施辦法”,相互協調、共同推動教育開展。各“直轄市”、縣(市)政府遵照上面部署,開展教育活動,并進行考核評鑒,獎勵績優,促進深化。
(二)籌劃師資教材
在“全民防務教育”正式開始前,臺灣防務部門即抓緊培養近程師資。從各單位遴選具有博士、碩士或戰略、指參、政戰研究班軍隊干部共800名,臺灣教育部門軍訓教官1600名,共計2400名。通過舉辦8個梯次的短期研習班,將他們培養成“教官種能”。
由“國防大學”納編各軍事學校、中山科學研究院、“總政戰局”,成立“編審委員會”準備教材。根據授課對象與程度,編撰教材及錄制錄影帶,發放各單位教學運用。根據國際形勢、兩岸情勢、島內時事發展,適時修改和調整教材內容。
(三)總結教育經驗
為統一各單位教育做法及業務橫向聯系,臺灣防務部門與各“部會”、各縣市政府建立良性互動,及時召開工作推展研討會,邀集相關單位業務主管及承辦人出席會議。通過專題報告、經驗分享、政策說明與觀摩學習等方式,搜整興革意見,提供政策參考,精進“全民防務教育”推展。“國防大學”亦適時舉辦學術研討會,研討和解決教育中遇到的問題,更好地推動教育活動的落實。
每年度,臺灣防務部門負責匯整各項事業主管機關、臺軍聯參及相關單位、各軍“司令部”、后備指揮部“防務教育”執行成效,并研提精進做法,向立法機構“外交與國防委員會”函送“全民防務教育推展執行成效項目報告”,供其了解情況和審核指導。
五、思考和評說
在臺灣實現政黨輪替、民進黨執政后,從李登輝、陳水扁到蔡英文,盡管在戰術手段和策略運用上有所不同,但在戰略上都是頑固不化地全面推行“臺獨”路線。其中有兩大“政治工程”(馬英九語)舉措應予特別關注:
一個是調整“課程綱要”,篡改歷史。陳水扁上臺時就搞了個“去中國化”的課綱,馬英九執政后,進行了課綱微調,但并未真正“撥亂反正”。蔡英文上臺后,不但否定了馬英九的課綱微調,更作了大幅度修訂。現在曝光的臺灣“12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宣稱將原本“以漢人為主軸的史觀”改為“重點放在臺灣最近五百年脈絡”,把高中歷史科目的中國史列入東亞史,并要構建“以臺灣為主體的下一代史觀”。
另一個就是“全民防務教育”,旨在毒化民眾,以祖國大陸為敵。2004年陳水扁繼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后,更是猖狂地說:“中國是另外一國,不是本國,是敵國”,不能“錯把敵國當祖國”。在視導臺軍演習時,陳水扁以解放軍為敵,強調“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孫子兵法》)。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前者是要“斷其根”,把臺灣從中國和中華民族分裂出去,后者是要“樹其敵”,把祖國大陸和解放軍樹立為“臺灣的敵人”,恐嚇臺灣民眾。兩大“政治工程”相互銜接、互為作用,在臺灣社會造成了很大負面影響,其實質都是在以“文化臺獨”為“政治臺獨”打基礎。有臺灣網友分析,蔡英文今年的勝選,正是得益于上述教育的成果,數以百萬計的青年人投了她的票。值得重視和警惕的是,春節期間,蔡英文志得意滿、別有所圖地前往臺軍部隊視導慰問,拋出了“改國名”的新招,詭稱“中華民國臺灣”已經“獨立”,要求臺軍“持續強化防務能力”,堅定對“國土主權、寸步不讓;民主自由、堅守不退”的決心,旨在把臺軍綁在“臺獨”戰車上,達到“以武謀獨”的目的。然而歷史潮流是不可逆轉的,蔡英文等頑固“臺獨”勢力在《反分裂國家法》的強大威力面前,其結果只能是死路一條。
相關新聞
中國日報英文版兩岸頻道 | 中國日報中文版兩岸頻道 | 湖南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廣西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江西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中國政府網 |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 |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協網 | 黃埔軍校同學會 | 全國臺聯 | 中國僑聯 | 臺盟 | 新華網 | 人民網 | 中新網 | 中央電視臺 |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 國際在線 |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