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武器裝備是“自造”還是對外特別是對美軍購,一直是島內各界爭論不休的議題。2000年以來,歷經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三任領導人,臺灣當局在武器裝備政策方面不斷調整。
一、推行“國防自主”,自制重型裝備
臺灣“國防法”第22條指出:“行政院所屬各機關應依國防政策,結合民間力量,發展國防科技工業,獲得武器裝備,以自制為優先,向外采購時,落實技術移轉,達成獨立自主之國防建設。”臺灣防務部門提出“確立核心、整合能量、策略聯盟、分工合作”原則,運用外部資源,整合民間技術,擴大防務工業產制規模,加速武器裝備生產與部署,積極建立防務自主能量,厚植部隊戰力發展基礎。
(一)陳水扁強調“要大力發展自制武器”
陳水扁上臺之初,臺軍外購與自制矛盾相當突出。2002年7月,親民黨民意代表公布的研究顯示,以往10年軍購清單中外購占92%,自制僅8%。有鑒于此,陳水扁推出了“自主國防”計劃,意在通過“自造武器”,打造臺灣的“‘國防’工業體系”。為加強研發,臺灣成立了專司武器開發、制造、提供的“國防部軍備局”。10月,臺灣當局宣稱,“今后臺灣要大力發展自制武器”“要在未來三四年內,斥資上千億元(新臺幣),全力落實潛艇自制計劃”。
2002年5月7日,親民黨、民進黨、國民黨三黨民意代表發起組成“潛艦國造推動聯盟”,提案要求美國售臺的8艘潛艇中,6艘必須在臺灣制造,否則不得動支預算。該項軍售案涉及2000億元商機,在臺灣制造不僅可以提升景氣及就業率,還可借技術轉移發展臺灣的防務工業。
面對來自民間企業和本土派研發機構的壓力,臺灣當局不得不有所表現。2002年8月,臺灣行政部門負責人游錫堃稱,未來10年將有7000億元用于軍事投資。10月,游錫堃和防務部門負責人湯曜明主持,在高雄舉行“國防資源釋商政策說明會”,展示了臺灣自制的武器組件、火箭、“天隼二型”無人飛機、導彈、成功級導彈巡防艦、油彈補給艦與錦江級導彈巡邏艦等裝備。會議提出,臺軍應結合民間力量,鼓勵民間廠商投入防務產業領域,為臺灣創造更多商機,同時運用既有的防務科技研發能量,協助傳統產業升級,促進軍民科技交流互補。
(二)馬英九著力推動“軍艦自造”
馬英九執政以后,在“國防自主”方面,充分利用臺灣的軍事科技與研發能量,大力研制部署各型艦艇、導彈、甲車、飛行載具,并進行IDF經國號戰機的性能提升,積極規劃“潛艦國造”等項目,力求通過發揮臺灣自身的能量,提升防衛戰力。至2012年馬英九第一任期結束之際,臺軍已陸續完成“光華6號導彈快艇”“雷霆2000多管火箭”“云豹甲車量產”及“IDF戰機性能提升”等計劃,展現出臺灣致力于“國防自主”研發的豐碩成果。
2015年3月31日,馬英九在左營潛艇基地親自主持“磐石艦”“沱江艦”成軍典禮,頒發新艦成軍命令、艦旗及印信,并檢閱了現場停泊的“光華六號”導彈快艇、“沱江艦”、“磐石艦”,以及隸屬“海巡署”的“臺南艦”“巡護9號艦”。馬英九致辭稱,7年前他上任后著力推動“軍艦自造”,如今成軍的“沱江艦”與“磐石艦”,從構想、設計到建造,都由臺灣自力完成,正是這一理念的具體實踐,是“象征海軍戰力躍升重要里程”。7年間臺灣當局總共投入560億元新臺幣,建造“光華6號”等36艘艦艇,“海巡署”也新建6艘巡防艦與7艘巡防艇。
8月13日,臺灣防務部門在臺北世貿中心舉辦的“2015年臺北國際航天暨國防工業展”盛大開幕,以“國防自主、軍民雙贏”為參展主軸,展示“中山科學研究院”“國防大學”及“軍備局”等單位,投注在國防科技自主研發的成果。
(三)蔡英文強調推進“國防產業”發展
蔡英文上臺后,更是積極推動“國防自主”政策,強調其“核心概念”是建立自主的“國防科技能力”,推進“國防產業”的發展。臺灣防務部門結合民間產、學、研技術能力,積極建立武器研發、生產與全壽期支持能量,增進“國防自主”科技能力,并借助向外國采購,進行工業合作及技術移轉,以達成振興“國防產業”及“國防自主”目標。蔡英文叫得最響,并開始實際作為的是“國機國造、國艦國造”。
1.“國機國造”正式啟動
為籌建符合聯合防空作戰需求的未來戰力,臺灣防務部門規劃由“中山科學研究院”在IDF研發基礎上,執行現有戰機性能提升,并整合島內外系統供貨商參與,以凝聚研制能量。
2017年2月7日,臺灣防務部門在“中山科學研究院”航空研究所舉行“新式高教機委制協議書暨合作備忘錄簽署啟動典禮”,宣示“國機國造”正式啟動。典禮由蔡英文主持,空軍司令沈一鳴與“中山科學研究院”院長張冠群簽署備忘錄。臺灣防務部門決定采用漢翔航空工業公司“XT-5型藍鵲”高教機設計構型,編列預算686億元新臺幣。4月26日,由臺中市政府舉辦中部場招商說明會,邀集島內104家機械廠商150多人,加入“國機國造”供應鏈。依照協議,量產構型確認后,逐年提高產能,2026年完成66架高教機生產任務。
蔡英文說,臺灣自1990年停止生產“經國號”自制防御戰機后,“國機國造”已經原地踏步30年。期盼“國機國造”啟動后能協助臺灣航太工業厚植人才鏈,加強產業連結,“重新發展我們的國防產業”。
2.“國艦國造”簽署合作備忘錄
觀察家認為,臺灣造船業陸續參與多項水面艦艇建造,造艦質量已逐漸成熟,島內已具備水面艦艇自制能量。臺灣防務部門依作戰需求規劃未來新興兵力,采取批量、循環及長期方式自制,以滿足建軍備戰需求。2017年,新增加了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高效能艦艇后續艦、快速布雷艇建造案,以及潛艦、新一代導彈巡防艦合約設計案。3月21日,“潛艦國造”設計啟動及合作備忘簽署儀式在左營海軍軍港舉行。在蔡英文主持下,臺灣防務部門負責人馮世寬、臺灣國際造船公司董事長鄭文隆以及“中山科學研究院”院長張冠群,共同宣布“潛艦國造”啟動命令和簽署合作備忘錄。鄭文隆表示,2018年3月提出潛艦初步設計方案,預計8年下水測試、10年成軍。合約設計全案預算29億元新臺幣,目前已完成重要工作管制節點并全力推動。在啟動儀式上,蔡英文高調表示,“潛艦國造”是“國防自主”政策中最具挑戰性的一環,也是“三軍統帥”對“國家”的責任;目標不僅是打造出魚雷潛艦,而是要完成代表臺灣“國家安全”、產業發展和社會團結的“潛艦國造”任務。
3.“國防自主”規劃難以實現
2018年新年伊始,在蔡英文領軍下,臺灣當局致力于研擬至2025年的詳盡預算規劃,增加長期防務開支,投資先進武器系統。優先項目包括新型導彈、無人駕駛飛機、電子戰系統、戰斗機和彈道導彈防御系統,企求“打造更強大的威懾力量,以對抗大陸攻擊”。2025年前,臺灣年度防務開支預計至少增加20%或624億元新臺幣,達到3817億元新臺幣。這樣大一筆開支,能否落實,尚待觀察。應當說,臺灣在軍事科技發展方面還是有一定進展的,然而把它上升到“國防自主”的高度卻是勉為其難。美國全球臺灣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安大維表示,臺灣自制柴油潛艦平臺不是問題,但武器和電子戰系統需要外援。
二、美國對臺軍售常態化,軍事合作內涵擴大
2000年以來,美臺出于各自戰略利益,積極推動和深化雙方多元軍事交流管道。美國把臺灣看成是其推行國家戰略的重要棋子,納入“事實上的主要非北約盟友”圈內,不斷強化向臺灣提供所謂“防衛性武器”。而臺灣不管藍綠執政,為了達到或“以武拒統”或“以武謀獨”目的,也都積極迎合美國意愿,大力購買美國武器裝備。在2008年3月9日的選舉電視辯論會上,政見迥異的藍綠兩位候選人馬英九、謝長廷對軍購問題卻作出了頗為一致的表態:支持繼續采購“防衛性武器”。臺美之間,有時由于在政治策略或軍售環節上產生某些矛盾,但經過很快調整后,美國照樣售給臺灣武器裝備,而且數額越來越大,價格越來越貴,“進攻性武器”也越來越多。據報道,臺灣購入的各種武器裝備95%以上來自美國。
據百度百科、維基百科最新修訂的詞條,以及有關方面資料綜合統計,1979年7月至2020年5月,美國對臺軍售總計609.027億美元,其中臺灣實現政黨輪替以后,2000年3月至2020年5月,美國對臺軍售445.037億美元。
(一)陳水扁主政時期:美國開始向臺提供進攻性武器
民進黨陳水扁上臺以后,美國在對臺軍售問題上屢次以各種借口突破中美“八一七公報”限制,向臺灣出售大批先進武器。資料顯示,在陳水扁8年任期內,美國對臺軍售達113.077億美元。
2001年,小布什剛上臺就替臺灣提出了一個預算為180億美元的大清單,用于購買8艘柴電潛艇、12架P-3C“獵戶星”反潛巡邏機及6枚PAC-3“愛國者”導彈電池。但此案在藍營民意代表占多數的情況下,臺灣立法機構數十次將其擋掉,直到2006年12月29日才予以批準。不過有意思的是,除后兩項預算通過外,前一項擬購的“8艘柴電潛艇”改成了“潛艇設計方案”,主要是二戰后美國再無柴電潛艇建造,尋求西方盟友支持對臺軍售又無人響應,這樣就使得預算從160億美元一下子減少到1.92億美元,著實令美國難堪了一番。此項計劃迄今也未能全部兌現。
陳水扁任期內,美國向臺灣銷售的裝備性能顯著提高,主要標志就是由防御性向進攻性發展,正好適應了陳水扁提出的“決戰境外”攻勢戰略需求。2004年以后,美國突破美臺軍購“紅線”,答應向臺灣出售AGM-88“哈姆”高速反輻射導彈,幫助臺軍對F-16、“經國”號戰斗機進行設備升級和改造,并為其配備“鋪路爪”遠程預警雷達,再加上臺軍裝備的“小牛”導彈,從而使臺軍具備了攻擊中國大陸內地重要戰略目標的能力。美國對臺軍售十分重視軟件支持和系統構建。2005年6月23日,美國宣布將為臺軍制造遠程預警雷達,使其預警能力達到3000公里以上。美國在售臺的“Link-16”戰術數據鏈中預留了與美軍對接的接口,為未來臺美聯合作戰預做準備。臺灣學者指出,由于Link-16不僅為美軍現役主戰戰術數據鏈,而且日本自衛隊和北約盟國也都采用,因此當臺灣“三軍聯合作戰指管通情系統”建構完成后,臺軍不僅可以完成內部指管機制整合,同時也在技術上建立了與美日軍隊的資訊交流。未來臺海一旦有戰事,美日偵監設施都可成為臺軍耳目,這就等于為美日臺軍事合作預留了伏筆。
值得注意的是,在陳水扁任內,美國售臺的“鋪路爪”遠程預警雷達、Link-16戰術數據鏈等資訊裝備,雖不屬進攻性武器,貌似敏感程度低,但部署后卻起到了提高美國對中國大陸早期戰略預警能力、并將臺軍整體納入對中國大陸“介入/拒止”作戰力量的作用。
(二)馬英九主政時期:美臺軍售額大幅增加
馬英九在兩屆任期間一直奉行“和陸、友日、親美”路線,美國售臺武器表現積極,先后于2008、2010、2011、2015年共4次宣布對臺軍售。資料顯示,馬英九任職期間,美國政府宣布的對臺軍售總額205.22億美元,平均每年軍購超過25億美元,遠超陳水扁任內的10.1億美元、李登輝任內的13.5億美元。
2014年12月26日,馬英九在“陸海空軍將官晉任布達暨授階典禮”上說,上任后,美國曾分別宣布三批總金額高達183億美元的對臺軍售案,締造了20年來金額最高的紀錄,包括P-3C反潛巡邏機、AH-64E及UH-60M直升機等,均已陸續到位,完成訓練即可加入戰備。2015年12月16日,美國政府又宣布將總額18.31億美元的10項對臺武器輸出案送交國會審查。這是馬英九上任后美國第四度宣布對臺軍售,其中包括佩里級護衛艦2艘、密集陣近防系統、MIDS終端機增購、獵雷艦戰系(商售)、AAV7兩棲突擊車36輛、單兵毒針防空導彈250枚、陶式反坦克導彈769枚、標槍導彈及迅安系統(Link-16戰術數據鏈)后續支援等項。
馬英九在《八年執政回憶錄》中提到的相關數據,與本文前引數據有差異,特錄于此存查。馬英九說,在8年任期內,美國有4次對臺軍售,總額達201.3億美元(約6491億元新臺幣),超過李登輝(任期12年)的162億美元,以及陳水扁(任期8年)的84億美元。馬英九解釋,他主政后第一筆68億美元的美臺軍售案,其中有許多建案是陳水扁任內提出的。由于當時美臺關系有所抵牾,互信不足,直到馬英九上任后美國才予以同意。
(三)蔡英文主政時期:美國實行“常態化對臺軍售”
蔡英文上臺后,對美國更是亦步亦趨,緊抱美國大腿。特朗普上臺后,打“臺灣牌”的頻率也越來越高。2017年11月,特朗普表明美國會繼續提供防衛性武器給臺灣,沒有考慮終止對臺軍售。美國國會2018年3月通過“臺灣旅行法”、8月通過《2019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12月通過《2018年亞洲再保證倡議法》。《2018年亞洲再保證倡議法》209條款“對臺灣之承諾”,重申支持美國與臺灣間政治、經濟及安全的合作,規定“美國總統應依來自中國之威脅而定期對臺軍售”。從2018年年底起,為“因應臺灣的防衛需求”,美國將對臺的“包裹軍售”改為更常態化的“逐案處理”,以便更能“因應臺灣的防衛需求”。
2019年,適值“與臺灣關系法”40年,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表現出對“臺灣安全”以及雙方“安全合作”的重視。5月,美國國會提出“2019年臺灣保證法案”,及重新確認美國對臺灣及對執行“與臺灣關系法”的承諾決議案,再次表達了對于“常態化對臺軍售”以及協助臺灣提升“自我防衛能力”的堅定支持。值得重視的是,僅2019年就4次批準對臺軍售,較以往有所突破。8月20日,美國更是直接推出80億美元F-16V新型戰斗機計劃,成為繼1992年老布什政府之后再次大規模對臺出售戰斗機。蔡英文當局趕緊制定“新式戰機采購特別條例”,于10月29日完成立法機構三讀,做好了充分法制準備。10月31日,臺灣行政部門火速通過特別預算案,從2020年至2026年,共編列2472億元新臺幣,用于購買美國F-16V戰斗機。今年5月20日,美國國務院發布新聞稿,聲稱已批準向臺灣出售18枚MK-48AT重型魚雷以及相關設備和技術,總金額達1.8億美元。
美國國務院官員表示,美國與臺灣的合作已超過軍售范疇,包括訓練、交流與準則發展等。據臺灣防務部門統計,美臺在“政策對話”“軍(商)售管理”“軍備科研”“防衛評估”“專業國防”“教育訓練”“情報交換”“戰訓整備”“后勤維保”及“通資指管”等領域,日益拓展交流合作的深度與廣度。2018年至2019年8月,臺灣出訪計380余案,邀(來)訪計250余案,交流逾2700余人次。
三、臺軍作戰能力分析
20年來,無論是依靠“自造”還是對美軍購,臺軍的硬實力和軟實力都有所提升。當前,應該怎樣認識臺軍的作戰能力呢?
(一)全球軍力排名雖靠前,但兩岸力量對比懸殊
20年來,經過一系列軍力調整,臺軍作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還存在諸多“短板”和“缺項”。可以這樣認為:臺軍已初步形成多種手段相結合的偵察預警體系,但由于防御縱深短淺,預警時間有限,反應能力不足;防空導彈在數量和性能上均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但自身技術保障能力有限,系統暴露在外易被摧毀;作戰飛機技術水平較高,但持續作戰能力不足;水面作戰能力有所提升,但水下作戰能力仍然欠缺;網絡戰能力建設資金逐年遞增,但在實施網絡戰的情報收集、密碼破譯和數據處理等關鍵環節上,存在著效率低下的“瓶頸”,等等。
據臺灣“東森新聞”2018年6月1日報道,“全球火力指數”(Global Firepower,簡稱GFP)網站公布了全球軍力排名,在136個國家和地區軍隊中,前3名分別是美國、俄羅斯和中國大陸,鄰近的韓國、日本分列第7、第8名,臺灣地區則從2017年的全球第19名跌至第24名。“全球火力指數”是世界最著名最權威的軍事排行榜之一,使用了復雜的評估方法,考慮50多種不同因素,根據相關計算結果,得到一個大致反映某國或地區軍隊實力的評分(火力指數)。
“全球火力指數”網站對兩岸軍力分別作了評估。中國大陸現役兵力218萬人,空軍戰力包括1125架戰斗機,陸軍戰力包括7716輛坦克,海軍戰力包括1艘航空母艦(現為2艘),50艘護衛艦,29艘驅逐艦,73艘潛艇。中國臺灣地區現役兵力25.7萬人,空軍戰力包括286架戰斗機,陸軍戰力包括2005輛坦克,海軍戰力包括20艘護衛艦、4艘驅逐艦,4艘潛艇。由此可見,兩岸軍力對比,祖國大陸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其實,在質量上祖國大陸也是占相當優勢的,這已為許多國家和國際社會所認定,許多學者特別是軍事專家的著述也浩如煙海。
鳳凰資訊報道,美軍對臺軍戰斗力的評估是十分悲觀的,認為臺軍的“聯兵旅”缺乏必要的機械化作戰裝備,打擊火力也十分羸弱。如果進行防御作戰,臺軍的一個軍團(通常為5—6個旅)大概能夠抵擋住解放軍的一個合成旅。在2019年的“漢光”演習中,根據美軍的指導意見,臺軍在最后的臺北作戰演習中調集了多達4個軍團的兵力,才勉強抵擋住解放軍3個旅的進攻。如此算來,同等規模的臺軍戰斗力大概只相當于解放軍的15%。臺灣《軍事家》報道,有專家估算,若2025年臺灣建造的8艘潛艦完全到位,以10艘潛艦對抗大陸水面艦艇戰斗群,其最大攻擊成效也只有30%至34%,但臺灣相對可能會失去50%至60%潛艦。就連對臺灣反導能力很有信心的馬英九,也表示對大陸來襲導彈的攔截率只能達到70%。由此可見,如果兩岸一旦有戰事,臺軍必敗無疑,至于能頂多久,幾天?幾周?并無多大實際意義。
(二)事故頻發、軍紀敗壞已成痼疾
眾所周知,臺軍事故頻發,紀律敗壞,歪風盛行,幾乎已成社會共識。諸如訓練中裝備損壞、人員受傷,機艦發生火警,貪污挪用公款,非法私藏毒品,酒駕出事,自殺自傷,性騷擾,等等,不一而足。據《中國時報》報道,臺軍資料顯示,從2002年到2011年,至少有1345名官兵因軍紀事件意外身亡,傷殘官兵也超過2000人。蔡英文上臺以后,臺軍就像得了“瘟疫”一樣,丑聞接二連三,涉事人員從少將到普通士兵,各級都有。2019年8月6日,臺軍發布新聞稿稱,2016年至2018年,臺軍“性騷擾”實際成立案件,分別為24、29、36件。2019年2月至12月,臺軍至少發生8起自殺自傷事件,亡7人,傷1人。更令人詫異的是,蔡英文的專機不僅出現“走私案”,還暴露出“飛安危機”。據媒體報道,今年以來臺軍發生重大事故已有多起,其中最為嚴重的是1月2日晨發生的UH-60M黑鷹直升機墜毀事件,導致臺軍“參謀總長”沈一鳴等8人喪生。在臺灣當局大肆吹噓自身的防疫堪稱國際“典范”時,又發生了臺灣海軍“敦睦艦隊”嚴重“染疾”事件。在蔡英文就職前夕的敏感時刻,臺軍又爆出“電郵門”事件,號稱“第四軍種”的資通電軍所屬單位,遭到臺灣“廉政署”上門搜查。以上所列事故,堪稱觸目驚心。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有著“網絡百科全書”之稱的“維基百科”,有一個詞目竟然是“中華民國國軍的丑聞與爭議”。詞目依序從“兩蔣”時期、李登輝時期、陳水扁時期、馬英九時期,到蔡英文時期,對若干重要典型事例均分別列出。能夠因“丑聞”而享受“維基”榜上有名的,恐怕也就只有臺軍這一家了。
為此,蔡英文才不得不強調改善部隊管理制度,提升各級干部領導統御能力,要“在維持戰力的團隊軍紀,以及社會價值對個人的尊重之間,取得包容、取得均衡”。然而臺軍肌體已經病入膏肓,不進行“脫胎換骨”手術,哪來的戰斗力!
(三)“為誰、為何而戰”陷入迷茫
隨著民進黨上臺,陳水扁、蔡英文等頑固“臺獨”勢力以“軍隊國家化”為名,對臺軍進行全方位、多層次改造,在臺軍中大肆灌輸“臺獨”意識,大搞“去中國化”,造成歷史遭否定,傳統被破壞,官兵沒有了“中心思想”,信仰危機日益加深,臺軍已被消費得失了“魂”、落了“魄”。臺灣前“國安會”處長、退休中將劉湘濱表示,現在是臺軍有史以來“最脆弱、戰力最低”的時刻。
陳水扁上臺后,拋出“一邊一國”論,制定“中華民國第二共和”方案,宣稱大陸不是“祖國”,并將臺軍《青年日報》“中縫”行之有年的“為中華民國而戰”口號改成“為臺灣而戰”。2004年,臺灣當局首次對6000余名官兵(含高級將領50名)以心理測試為名,搞“臺獨”理念政審,以便摸清官兵“統‘獨’意識、政黨傾向”底數,更好地從思想上控制軍隊。陳水扁當局還在臺軍中實施一系列“去中國化”措施,取消長期堅持的反“獨”促統教育,拆除軍營內有關“統一”“中國”等字眼標語。2004年9月,決定停止呼喊帶有“奉行三民主義”“完成統一大業”等內容口號,取消朗讀“中華民國軍人讀訓”儀式,并將使用大陸地名的臺軍總機代號和以大陸地名命名的艦艇改換名稱。由此造成民眾思想混亂,青年從軍意愿下降。資料顯示,當時有40%民眾希望不當兵,對臺軍作戰有信心的只有18%,完全沒有信心的卻占38%。
陳水扁在組織上大力培植“扁”系人馬,推動臺軍“本土化”,特別注意籠絡高階將領。陳水扁第一任期內10次晉升臺軍將官473名,占將官總數80%。2005年元旦前后,又有近百名將領大調整,占了當時臺軍將領總數1/4。獲得升遷的不是臺籍出生就是親扁親美派。到其第二任期開始時,臺籍將官已由20%上升到30%,臺籍校官由40%上升到60%以上。陳水扁在任8年內共晉升732位將官,遠遠超過同期退伍將官數。
蔡英文上臺后,沒有認識到也不可能認識到的是,臺軍更深層次的問題是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蔡英文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談到兩岸關系時說,“任何時候都無法排除戰爭的可能性……須做好準備,發展自我防衛的能力”。擺出一副“就算開打也沒有關系”的態度,似乎臺灣民眾和軍隊都會支持她,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據美國杜克大學“亞洲安全研究”民調顯示,一旦兩岸爆發戰爭,只有23%臺灣民眾愿意“挺身抵抗”(廣義的)。如果直接詢問被訪問者:“請問您會采取什么行動?”回答選擇投入戰場的竟然只有0.5%,比直接選擇投降的2.1%還要低。有評論指出,臺灣民眾對“統‘獨’成本”有一定的概念,若是成本太高,就不會選擇“獨立”。
臺灣實現政黨輪替以后,“為誰、為何而戰”問題一直困擾臺軍。2018年5月7日,臺灣防務部門負責人嚴德發回答國民黨民意代表曾銘宗詢問“軍人會不會為‘臺獨’而戰”時,立即表示“當然不會”;但是他似乎覺得這樣回答還不完備,接著補充說,“國軍忠于國家,也忠于人民,國軍為‘中華民國’而戰,且是始終如一”。嚴德發的回答并沒有解決未來將要遇到的問題。試問:當以“臺獨”為黨綱的民進黨主席兼臺灣地區領導人,并且戴著“三軍統帥”桂冠的蔡英文,以“國家”名義向“國家化”的軍隊發出戰爭命令時,嚴德發們將作何表現呢,臺軍廣大軍官士兵又將如何行動呢?這是一個值得關注、警惕和應對的嚴肅問題!
相關新聞
中國日報英文版兩岸頻道 | 中國日報中文版兩岸頻道 | 湖南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廣西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江西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中國政府網 |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 |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協網 | 黃埔軍校同學會 | 全國臺聯 | 中國僑聯 | 臺盟 | 新華網 | 人民網 | 中新網 | 中央電視臺 |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 國際在線 |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