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臺灣問題不僅關乎中國的領土、主權完整和國家統一,而且關乎中華民族的民族情感和民族尊嚴,是中國的核心利益。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歷史任務,也是全體中華兒女莊嚴而神圣的使命。
一、當前臺海形勢的新發展
2016年蔡英文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以來,不僅破壞兩岸關系的政治基礎、造成兩岸關系倒退,而且對內打擊異己、推動“漸進式臺獨”,對外投靠美國、妄圖“聯美抗中”,臺海形勢變得異常復雜嚴峻。
(一)蔡英文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破壞兩岸關系
不論是2016年首次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還是2020年連任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都拒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嚴重破壞了兩岸關系的政治基礎,造成兩岸關系動蕩。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既不承認“九二共識”,也沒有任何關于兩岸同屬一中的表述,而是以所謂“現行憲政體制”“臺灣民主原則及普遍民意”與祖國大陸對抗。9月28日,蔡英文在慶祝民進黨建黨30周年、寫給民進黨黨員的公開信中,公然叫囂“力抗中國”,制造兩岸恐慌。2020年,獲得連任的蔡英文異常囂張,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采訪時竟然宣稱臺灣“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公然叫囂“臺獨”。5月20日,蔡英文在第二任期就職演說時仍然絕口不提“九二共識”,頑固地表示不會接受“一國兩制”,并將“一國兩制”抹黑為祖國大陸“矮化臺灣”,甚至污蔑祖國大陸“破壞臺海的現狀”。
(二)民進黨黨同伐異、推進“漸進式臺獨”
利用“不當黨產”追殺國民黨,摧毀國民黨的經濟基礎。為了強力打壓政治對手國民黨,蔡英文帶領民進黨通過制定“不當黨產條例”、成立“不當黨產委員會”“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對國民黨展開全面“追殺”,并以此凍結國民黨資金來源,摧毀國民黨的經濟基礎,擊垮國民黨的凝聚力。
利用“國安五法”和“反滲透法”,打壓統派力量。為了破壞、限縮兩岸交流,打壓島內統派力量,民進黨利用執政優勢,通過其掌控的立法機構,修訂“國安五法”、制定“反滲透法”,對參與兩岸交流交往的臺灣民眾和統派團體進行恐嚇和威脅,妄圖對兩岸交流進行“設限、設卡、上鎖”。
抹黑祖國大陸,鼓噪“反中仇中”情緒,制造兩岸對立。長期以來,民進黨慣用臺灣民眾的“悲情”,炮制“恐中反中仇中”情緒,以此為自己謀取利益。蔡英文上臺后,以“假消息”為幌子,煽動臺灣民眾對祖國大陸的敵意;利用“九合一”選舉抹黑祖國大陸“干涉臺灣”“打壓臺灣”;利用香港“修例風波”污蔑“一國兩制”是“消滅臺灣”;利用新冠肺炎疫情對祖國大陸進行造謠、抹黑。
貫徹“漸進式臺獨”,推動“去中國化”措施。蔡英文上臺后采取“漸進式臺獨”路線,意圖通過“教育臺獨”“文化臺獨”等策略,一步步推動“臺獨”。先后刪減高中歷史課綱里的中國史、將中國史并入東亞史、編撰“臺獨”歷史課本,妄圖以“多元文化”取代中華文化,以“南島語族”取代中華民族。此外,還在法理上否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重提“臺灣主權未定論”。
(三)蔡英文當局“挾洋自重”“倚美抗中”程度加深
蔡英文深知,僅僅依靠民進黨和島內“獨”派勢力,是無法與祖國大陸抗衡的,因此便倒向美國,積極投靠特朗普政府,妄圖“挾洋自重”“倚美抗中”。美國總統特朗普于2017年底提出“印太戰略”后不久,民進黨當局就主動迎合特朗普,頻頻向美國“投懷送抱”,配合美國建構“印太戰略”。一方面,蔡英文以臺灣地區領導人身份,多次聲稱臺灣是“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的一部分”“可以對整個地區做出貢獻”,表示愿意“加入印太戰略”。另一方面,臺灣外事部門專門在“亞太司”下設立“印太科”,配合美國的“印太戰略”,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也多次表示臺灣是“印太戰略的一環”。除此之外,臺灣地區前副領導人陳建仁、行政部門主管蘇貞昌、大陸事務主管陳明通等官員,也紛紛附和美國的“印太戰略”,并大肆渲染所謂美臺“價值同盟”。
(四)美國頻頻打“臺灣牌”,給民進黨“撐腰”
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后,將中國界定為“修正主義國家”和“戰略競爭對手”,發起一系列政治、經濟、科技和輿論攻勢,對中國進行打壓。與此同時,特朗普政府認為,臺灣問題是中國政治、安全、外交等諸多方面的“軟肋”,可以成為牽制中國的武器。因此,便以臺灣作為“棋子”和“籌碼”,頻頻打“臺灣牌”,向中國大陸施壓。特朗普政府提出旨在遏制中國的“印太戰略”后,美國政府官員、國會議員、軍事將領、智庫學者等,多次訪問臺灣并發表演講,聲稱“臺灣是印太戰略的一部分”“歡迎臺灣在印太地區扮演貢獻者角色”,積極對臺灣進行政治拉攏,慫恿臺灣加入“印太戰略”。與此同時,美國政府還與國會進行合作,頻頻通過涉臺法案,對臺灣提供政治和“法律”支持。除此之外,特朗普政府不僅持續加強對臺軍售,以軍事裝備武裝臺灣,還將美國軍力推向前臺,頻繁派軍艦穿行臺灣海峽,派軍機飛越臺灣,向臺灣提供“軍事支持”。另外,美國還在國際場合,幫助臺灣穩固其所謂的“邦交國”,并在參加國際會議、加入國際組織等問題上為臺灣“站臺”,從“外交”和輿論上支持蔡英文當局。
二、解決臺灣問題的新機遇
當前臺海形勢復雜嚴峻,因此在看待臺灣問題時更需要沉著冷靜,不能被眼前的迷霧遮擋,更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要有戰略高度和全局視野,以客觀、理性、全面和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要看到在兩岸關系上正出現一系列有利于祖國大陸的新機遇,更要看到在實現國家統一的問題上時間站在祖國大陸這邊。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的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的不懈奮斗下,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的提升,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個新時代是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各行業全面飛躍的新時代。在新的歷史時期,不僅國家越來越繁榮富強,社會越來越和諧穩定,民族越來越團結和睦,人民越來越幸福安康,而且各領域欣欣向榮,各行業蒸蒸日上,國家發展前景愈加廣闊、發展動力愈加強勁。凡此種種,不僅為兩岸關系和對臺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也為解決臺灣問題和實現國家統一提供了精神指引和制度保障,是解決臺灣問題最大的新機遇。
(二)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日益增強
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戰勝種種困難和磨難,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跨越。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第一貨物出口大國、第二大對外投資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百分之三十。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廣泛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先后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倡導成立“絲路基金”“亞投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新型國際機構,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為解決人類問題提供中國方案,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歡迎,中國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伴隨著中國的發展與強大,一個中國原則早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和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一部分”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認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既是大勢所趨,也已經成為國際關系的主流。
(三)兩岸形勢對比對祖國大陸更加有利
自兩岸分離以來,祖國大陸一直致力于解決臺灣問題,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70多年的歷史表明,當前的兩岸形勢對比對祖國大陸更加有利,是祖國大陸最接近實現統一的時期。從硬實力角度看,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改革開放初期祖國大陸發展落后于臺灣,以至于1992年時臺灣地區生產總值(GDP)達到祖國大陸近一半左右,人均收入更是祖國大陸數倍以上。經過40年改革開放,祖國大陸實現了飛躍式發展,2007年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超過臺灣,此后祖國大陸多個省地區生產總值超越臺灣。2019年,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四川、湖北、福建8個省地區生產總值超過臺灣,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甚至高達臺灣的2.5倍。從軟實力角度看,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臺灣文化產品頻頻進入祖國大陸,形成不容忽視的“臺流”現象。如今形勢逆轉,祖國大陸文化產業已經遠超臺灣,祖國大陸文化產品和生活方式,包括影視劇、音樂舞蹈、流行文化、社交媒體、網絡視頻平臺、應用軟件(APP)、飲食娛樂等對臺灣形成全方位優勢,對臺灣民眾尤其是青少年產生強大影響力,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消民進黨“文化臺獨”、促進臺灣民眾文化認同的積極作用。
(四)祖國大陸反分裂能力更加強大
反對“臺獨”分裂勢力,捍衛國家統一,是中國軍人的天職,更是憲法賦予解放軍的神圣使命。“我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容忍國家分裂的歷史悲劇重演。”十八大以來,解放軍堅持“能打仗、打勝仗”要求,不斷加強各方面建設,提高綜合作戰能力。截至2020年,已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戰略能力大幅提升,軍事理論、軍隊組織形態、軍事人員、武器裝備現代化全面推進,反分裂、反“臺獨”準備邁出堅實步伐,中國人民解放軍有能力、有決心、有信心解決臺灣問題。與此同時,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齊心協力,支持強軍建設,積極擁護軍隊提高反“獨”促統能力。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民族凝聚力以及強大的綜合實力,以不同的方式轉化為國防和軍事實力,促進國防和軍事實力進步,中國人民解放軍反分裂、反“臺獨”、維護國家統一的能力更加穩固。“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圖謀。”
三、實現國家統一的新要求
(一)堅定統一信念
完成祖國統一,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也是中國共產黨21世紀三大歷史任務之一。即便在積貧積弱的年代,中華兒女維護國家統一的意志都沒有絲毫動搖過,今天更不會有任何動搖,并且會隨著國家的強大而更加堅定、更加堅強有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那樣,“臺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終結”。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征程中,中國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祖國大陸應對臺海局勢、解決臺灣問題的能力更是穩步增長,兩岸關系大局已經牢牢掌握在祖國大陸手里,這是臺灣任何人、任何政黨、任何勢力都無法改變的事實。因此,社會各界更要有“操之在我”的自信,堅定統一信念,更加堅定地認識到必將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
(二)凝聚統一共識
解決臺灣問題、實現國家完全統一,事關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民族尊嚴,是包括臺灣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在內全體中華兒女的使命與責任。因此,凝聚統一共識不僅要凝聚祖國大陸14億人民的共識,更要凝聚包括臺灣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在內全體中華兒女的共識。要更加理性地看到,臺灣民眾政治價值撕裂、國家認同沖突、民族認同混亂并不是廣大臺灣人民主觀愿望的結果,而是李登輝、民進黨等“臺獨”勢力長期推行“去中國化”政策的結果,在這個問題上臺灣民眾也是受害者。對于臺灣同胞在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心態和情感,由于各種原因對祖國大陸產生的誤解與隔閡,要充分體諒包容,努力疏導化解,不斷增加共識。要盡最大努力全方位做好臺灣同胞工作,加強溝通、擴大交流、增進了解、消弭誤解,凝聚統一共識,讓更多臺灣同胞意識到兩岸本來就是一個國家,理應早日實現統一。讓臺灣同胞認識到國家統一對兩岸人民來說是最大的“善”,不僅符合臺灣同胞切身利益,更是惠澤子孫、利國利民的大事與好事,是光榮而神圣的使命。
(三)壯大統一力量
近年來,兩岸關系中有利于遏制“臺獨”的積極因素不斷增加,兩岸關系朝著和平穩定方向發展的勢頭持續增強,但反對“臺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的形勢依然嚴峻。當前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是對臺工作首要任務,要完成這一任務,必須發揮統一戰線反“獨”促統重要作用,在一個中國原則上,努力求祖國統一、民族復興之同,存社會制度、生活方式之異,促使兩岸同胞聯系更廣泛、合作更深化、感情更融洽,為早日解決臺灣問題創造條件,最終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在兩岸關系上也是如此,為了更好地解決臺灣問題,要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基礎上,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反“獨”促統強大合力,爭取早日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只要不支持分裂民族和國家,只要不做損害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事,只要愿意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貢獻,不論什么政黨、什么人,也不論以前說過什么、做過什么,都要廣泛團結、積極爭取,共同為實現祖國的早日統一而努力。
(四)豐富統一實踐
推進祖國完全統一,需要反“獨”促統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對于臺灣社會的不同群體,要更加全面、細致、深入地分析,區分臺灣民眾、臺灣政客與“臺獨”勢力,有針對性地做好涉臺工作。對待臺灣民眾要熱烈歡迎、真心關照,以溫暖和溫馨的舉動贏得臺灣同胞的真心和真情。對待臺灣政客要嚴肅謹慎、聽其言觀其行,不被臺灣紛繁復雜的政治話語欺騙。對待“臺獨”分子要嚴陣以待、做好斗爭準備,高度警惕和堅決遏制“臺獨”分裂活動。在繼續加強法律反“獨”、制度反“獨”、軍事反“獨”、外交反“獨”等方面努力的同時,大力摸索促統路徑、創新促統方式,豐富統一實踐。在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基礎上,以兩岸同胞福祉為依歸,完善保障臺灣同胞福祉和在祖國大陸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真心誠意地為臺灣同胞辦實事、辦好事,讓臺灣同胞有更大的參與感、獲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積極創新兩岸經濟合作方式,加強兩岸產業合作,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壯大中華民族經濟,支持臺商臺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支持符合條件的臺資企業在祖國大陸上市,讓臺灣同胞在祖國大陸有更多、更大、更全面、更深入的利益聯結。加強兩岸社會、文化、基層和青少年等領域交流互動與全面合作,努力增強臺灣同胞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認同,促進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共同打拼幸福生活,共同創造美好未來,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融合發展。
相關新聞
中國日報英文版兩岸頻道 | 中國日報中文版兩岸頻道 | 湖南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廣西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江西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中國政府網 |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 |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協網 | 黃埔軍校同學會 | 全國臺聯 | 中國僑聯 | 臺盟 | 新華網 | 人民網 | 中新網 | 中央電視臺 |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 國際在線 |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