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8月5日美國從阿富汗撤軍,世界各國反應不一。在全球資本主義國家面臨深層次危機、中美博弈多層次展開的今天,對美軍撤出阿富汗的世界影響如何進行深入的討論,尚有待時日。但從拜登政府對華與對臺角度,提出一些聯想,做一些大線條的基本分析和比較,是可行的。
聯想之一,美國此舉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美國是不是要在亞洲進行力量收縮?聯想之二,從地緣政治角度看,美軍撤出阿富汗這樣的大動作,對美國印太戰略,對未來中美關系,會有什么影響?聯想之三,美中博弈更加激烈復雜的趨勢下,已被綁在美國戰車上的臺灣民進黨當局,恐怕還要再當一段時間的“冤大頭”,替美國繼續出錢出力。
本文將討論這樣的觀點:其一,拜登政府的“美國回來了”,核心仍然是美國霸權,美國利益至上,這是美國價值觀最根本的特征,美國在世界各地歷來如此。美軍撤出阿富汗,傳遞到美國對臺政策,民進黨既是卒子,又是棄子的地位,將進一步兩面“受煎”。一旦被美國拋棄,下場就是如今的阿富汗。
其二,在臺灣問題與地區和平與安全關系方面,拜登政府將顯示出更多地強調中美合作,而不是強化中美戰略博弈的傾向。但這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對華政策上,用臺灣問題遲滯中國發展的政策方針,還沒有進入“不歸點”。
其三,從美國對自身利益的判斷,受中美博弈結果影響,從美國對海峽地區安全結構調整的需要看,美國與民進黨的關系出現往相反的政策取向發展,其可能性將越來越大。美國對外政策的所謂彈性,必然引發島內疑懼。這種擔憂,無疑將對臺灣政治格局走向產生影響。
對撤軍背景的分析
——美國國內政治與經濟狀況惡化
美軍撤出阿富汗是戰略決策,背景是拜登政府在經濟和金融方面處境的繼續惡化。自特朗普執政后期起,美國財政部部長就承認經濟問題嚴重。拜登執政以來,全球債務規模繼續創新高。目前民主黨政府的最大困境,仍然是一直存在的債務問題。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測算,截至6月30日,美國債務總額28.5萬億美元,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7倍,逼近二戰時期歷史高點。問題的主因是債務利息上升,以及疫情帶來的醫療赤字加重。
美國經濟仍然世界第一,能夠影響世界,世界也對美國寄予期望。但拜登政府大印鈔票,飲鴆止渴的“舊招”,沒有給美國經濟發展帶來明顯起色,反而出現處于失控邊緣的跡象。進入7月,生產者價格指數連續6個月大幅上漲,同比增長7.8%,創歷史新高。消費者信心指數大跌。預計到9月政府補貼結束后,經濟和金融情況還會更糟。這種趨勢除了引發民眾對通貨膨脹的恐慌外,民眾對政府振興美國經濟計劃也出現質疑。對于拜登政府而言,適度收縮海外軍事力量,展示在經濟與軍事力量之間進行平衡的能力,提振美國經濟的信心,已經刻不容緩。
因此,美軍撤出阿富汗追求的第一效應,是力圖維持美國金融與經濟穩定,減少世界對美國可能被拽入經濟衰退深淵的疑懼。撤軍過程中暴露的問題,美國內部的利益分歧,政黨之間的相互暗算等,是第二位的。
利益至上:
撤軍與美國在亞洲的存在
拜登政府所謂的“美國回來了”,核心仍然是維護美國霸權,保證美國利益至上。美國價值觀認為,美國是海洋強國,維護美國海上霸權,全方位遏制中國發展,是美國的基本戰略。地緣政治博弈方面,美國視中國為海上和陸上對手,其中,東亞、南亞、西亞和印度洋是美國策劃與中國進行地緣政治博弈重要舞臺。從阿富汗撤軍,是拜登政府在地緣戰略上對美國利益至上原則的執行。戰術上,包含實現以退為進,增強美國在亞洲存在的企圖。這一點,可以說是“蕭規曹隨”,是特朗普時期收縮政策的繼續。
有兩個例證。一是2020年2月19日,特朗普政府與塔利班簽署和平協定。當時塔利班政權的國家地位尚未被美國認可。二是拜登政府執政百日之際,美國公布一項民意測驗。數據顯示,美國公眾對拜登政府按和平協定規定,將于8月31日最后期限前執行從阿富汗撤出美軍的決定,支持率69%(撤軍后降到49%)。
撤軍的地緣政治效果方面,拜登政府預期之一可能是對美國的印太戰略進行修補,在阿富汗問題上,給一直爭奪南亞霸權,受到疫情重創的印度“提供空間”,以換取印度繼續保持東進戰略,促使印度在美國印太戰略中進一步“履行同盟義務”。
預期之二可能是通過“收縮”,從地緣上強化對中國的軍事威懾。這種立足于美國地緣政治中長期存在的,具有強烈偏見和成見的主張認為,在太平洋東南部,即所謂太平洋邊緣地帶,美國應重視臺灣的地緣戰略位置。應通過增強美日同盟的軍事威脅,慫恿日臺勾結,增強美臺軍事關系等手段,實現在西太平洋對中國進行有效遏制的戰略目的。這種主張說白了,就是熱衷于通過戰爭手段進行威懾,從而達到控制戰爭實質性發生的目的。包括對日臺心懷鬼胎的利用。當然,美國手中也不缺“應對的手段”。
但所謂以退為進,增強美國在亞洲存在的地緣戰略設想,存在致命缺陷。上世紀70年代,也是在經濟出現危機的背景下,尼克松政府決定進行美國力量在亞洲的收縮,以“快刀斬亂麻”方式走出戰爭泥潭。其所依持的地緣戰略支撐點,是尼克松與基辛格設計的和平架構下中美關系的打開。
拜登政府在戰略上將中國列為假想敵,所依托的同盟體系,在與中國為敵上表現三心二意,各有各的盤算。對中美博弈見風使舵,是他們的基本特征,因此所產生的地緣政治影響,相對有限。印太戰略的修修補補,對美國而言遠水解不了近渴。近期,美國猛跑東南亞,就是這個原因。此外,手段也存在問題。當年尼克松推行“瘋子邏輯”,對越南狂轟爛炸。特朗普也曾試圖模仿“瘋子邏輯”,但慘遭失敗。美國操縱下拋出的“南海宣言”,最終變成“一張廢紙”的事實說明,中國對中美在亞太地區安全上的博弈“成竹在胸”。即使美國“吃下豹子膽”,妄圖在中國周邊搞狂轟爛炸,也被現實提醒,此舉根本行不通。
今天的整個時代背景,是包括美國在內傳統資本主義國家正面臨一場經濟與政治深層危機。在發展方向上,美國與西方的引領地位正在動搖。在逆全球化與繼續全球化夾擊中,世界的不確定性增加。這種局勢下,作為世界經濟第二強國的中國,其在亞洲的存在本身就具有強大現實意義。美國故意“視而不見”,只會弄巧成拙。中國對美國反制能力的繼續提升,已經不可遏制。對此,不但中國而且世界也都心中有數。這也是人們感嘆“昨日越南,今日阿富汗”的言外之意。
美國的“一箭雙雕”
與民進黨成為“冤大頭”
當然,美中關系復雜,美國國內關系更復雜。國際關系格局瞬息萬變,拜登政府應對國內外局勢變化的壓力空前增加。從美國一貫打“臺灣牌”謀取自身利益角度看,美國從阿富汗撤軍的行動,傳遞這樣一個信號,即不排除在非常情況下,美國對臺政策有出現180度大轉彎的可能。理由也將是冠冕堂皇的,如“為了穩定地區和平”,為了“實現對‘臺獨’的有效管控”等。循此聯想發展,民進黨當局有可能從受美國鼓勵的、“勇闖中國紅線”的卒子,一夜之間變為美國的棄子。
但美國的“一箭雙雕”不會局限于此。從美國立場看,既要民進黨對美國做出保證,繼續“謀分裂”“謀臺獨”,對中國大陸進行高調反應方面按美國棋譜移動,又要利用民進黨害怕成為棄子的心理,驅使民進黨在島內政治斗爭中拼命廝殺,臺灣社會將更加分裂。這種局勢的出現,反過來可以達到增強美國對臺灣島內政局影響力的目的。民進黨當局除了在“武器售臺”等方面繼續按美國規矩辦事外,對美國可能給國民黨以扶持或加強控制的舉措也要忍氣吞聲,“兩面受煎”。這是民進黨對美國一邊倒的結果。
民進黨對美國從阿富汗撤軍的反應,暴露了此種尷尬地位。蔡英文就阿富汗局勢是否引發島內恐慌發言時稱:“臺灣唯一的選項就是讓自己更強大、更團結、更堅定地保衛自己。”其實她暗示的是,臺灣需要美國繼續售武,再貴也不怕。因為臺灣需要美國進一步的軍事支持,需要美國承諾不會放棄臺灣,愿做不折不扣的“冤大頭”。
無獨有偶。蔡英文講話前一天,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就美國是否最終會拋棄臺灣的疑問做答時,采用外交語言表達。原話是:“臺灣的情況與阿富汗不同,我們對臺灣的承諾一如既往地堅實。”民進黨期盼的,拜登政府對臺政策的逐漸清晰,沒有出現。在是否“出兵相救”問題上,仍然保持模糊。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拜登政府采用地緣政治和軍事手段對付中國,只會使美國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應接不暇。選擇與中國沖突,非但不能實現美國的地緣戰略目的,反而會由于中國對美國的牽制,引發世界對美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懷疑。
也許這些因素,正是拜登政府需要考慮的。8月16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部長王毅應約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就阿富汗局勢及中美關系通話。布林肯強調,美中對重大國際地區問題保持溝通,就地區安全問題開展合作“非常重要”。王毅講話的重點,在于強調“面對層出不窮的全球性挑戰和亟待解決的地區熱點問題,中美理應開展協調合作”。王毅打開天窗說亮話,強調中美合作“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此外也告誡美國,不肯放棄遏制和打壓中國的盤算,同時又“指望中方的支持配合”,在國際交往中,“不存在這種邏輯”。
綜上所述,美國的不穩定,使美國成為影響世界不穩定的最重要因素。世界進入重大歷史轉換期,國際格局的不穩定,仍然是主要趨勢。美國從阿富汗撤軍,意義是復雜的。中美博弈,或者說對抗與合作,將更加曲折。
中美關系嚴重沖突,中美幾次對話,收效甚微,根本原因是中國發展,西方已經沒有辦法阻攔。與此同時,美國也不會自動放棄地緣政治方面對中國進行戰略訛詐的企圖,美國對華政策可能是一個傾向掩蓋另一個傾向。
從對臺角度看,美國就阿富汗問題與中國溝通,顯示在大方向上,拜登政府保持了臺灣問題不脫離中美關系框架的立場。此外,在地區安全上,美國保留了戰略模糊,說明美國將繼續打“臺灣牌”。不難想象,民進黨當局還會繼續“睜開眼睛說瞎話”,繼續煽動“臺獨”分裂主義,以掩飾自己在美國的卒子與棄子之間掙扎的地位。
相關新聞
中國日報英文版兩岸頻道 | 中國日報中文版兩岸頻道 | 湖南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廣西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江西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 中國政府網 |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 |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協網 | 黃埔軍校同學會 | 全國臺聯 | 中國僑聯 | 臺盟 | 新華網 | 人民網 | 中新網 | 中央電視臺 |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 國際在線 |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