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語言臺獨”布局及其深層危害
2016年民進黨上臺后,不斷利用公權力加速“文化臺獨”布局,給兩岸關系發展帶來巨大沖擊。從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民進黨當局繼續加碼,把“臺灣本土語課”設為中小學必修課,包括原住民語、臺灣各部落話和臺灣手語等。臺灣當局此舉用心險惡,意在借“本土語言”加速落實所謂“去中國化”進程,扭曲島內民眾特別是青年群體身份認同,為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和兩岸統一之后臺灣社會治理設置障礙,值得兩岸各界有識之士高度警惕。
一、主要做法
李登輝、陳水扁時期,臺灣當局在“臺獨”意識形態驅動下,強力推行“鄉土教材”,使臺灣教育逐步偏離中華傳統文化。2016年民進黨重返執政后,首次實現行政和立法“全面執政”,利用公權力大肆推行“語言臺獨”,主要做法有:
(一)制定所謂“國家語言發展法”,加強制度性建設
陳水扁執政時期,謀求利用語言進行“臺獨”布局,2001年首次拋出所謂“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草案”。2019年1月,蔡英文當局正式通過所謂“國家語言發展法”,成為臺灣各項語言政策法源依據。民進黨籍民意代表邱議瑩叫囂稱,“這是歷史性一刻”。臺灣所謂“國家語言發展法”及其配套的臺灣“國家語言發展法施行細則”“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和“客家基本法”等,將使臺灣“本土語言”教學成為強制性行為。
(二)臺灣文化部門扮演重要推手角色
臺灣文化部門是“文化臺獨”“大本營”,“國家語言發展法”就是其一手推動的。2021年8月,臺灣文化部門聯合“客家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教育部門等,召開首次所謂“國家語言發展會議”。為了進一步從語言標識層面加速“臺獨”,臺灣文化部門準備把金曲獎“國語獎項”更改為“華語”,“臺語”(閩南語)、客家話、原住民書面語將冠名“臺灣”。2021年1月,臺灣文化部門負責人李永得聲稱,為尊重臺灣各族群語言,初步規劃將書面語正式名稱改為“臺灣臺語、臺灣客語、臺灣原住民族語、馬祖語、臺灣手語”。
(三)制造“國文浩劫”
為以“文化臺獨”為過渡向“事實臺獨”不斷逼近,民進黨當局費盡心機,多措并舉。一是生硬編造所謂“臺語文”,妄圖借此與“國語”區隔,進一步凸顯“臺灣獨立主體”假象。為了政策接軌,民進黨當局還專門設立“臺語文”電視臺,并將“臺語”與“母語”畫上等號,舉行所謂“母語日”活動,并通過各種比賽推廣“臺語文”。二是弱化“國文”位階。2017年9月,臺灣當局教育部門“課審大會”決議,將高中語文課程文言文比例調整為35%到45%,較之前45%至55%下修10個百分點。韓愈《師說》、諸葛亮《出師表》等將淡出臺灣中學生課堂。臺灣考試部門宣布,2023年起,島內公務員普通、高等考試等不再考古文。民進黨籍民意代表鄭運鵬稱,“年輕人不應該把青春浪費在古文上”。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在“媚日”情節驅動下,民進黨當局將日本人寫的文言文變成必修,意圖通過“滅其文”磨滅臺灣年輕人心中的中華文化痕跡,讓臺灣年輕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三是加速“去漢語化”進程。印度尼西亞、越南等國移民臺灣的“新住民”逾54萬,超過臺灣原住民人數,并孕育了41萬名后代,“新住民”總數已占臺灣總人口3%以上。2019年8月起,民進黨當局新增泰語、印度尼西亞語等7國東南亞語為必修課,要求學生必須從這7種語言及所謂本土語言(“臺語”(閩南語)、客家話或原住民語)中選一門必修。四是將“臺語”(閩南語)打造為“臺獨語”。為達到割裂兩岸險惡用心,島內“臺獨”勢力把一些詞匯粗暴扭曲為政治道具,無視祖國大陸仍有1600萬人使用閩南語,刻意將兩岸都講的閩南語視為獨有的“臺語”,并強行讓所謂“臺語”與血脈相通的閩南語脫鉤,將“臺語”打造為“臺獨語”。
二、深層危害
在民進黨當局塑造的政治語境中,傳承“國語”就是“賣臺”,“本土語言”“臺人就要會講臺語”成為“政治正確”。綠營前民意代表陳柏惟質詢官員時堅持講閩南語,搞成兩人對答必須用“翻譯”的鬧劇,在島內淪為笑柄。以“學術自由”自居的臺灣師范大學則給用閩南語授課的老師加薪,號稱“雙語教學”,讓島內民眾覺得匪夷所思。一系列鬧劇愈演愈烈,長此以往勢必產生嚴重危害。
(一)培養“天然獨”,洗腦青年人
臺灣教育部門加速在臺灣大中小學的滲透,將“本土語言”列為基礎教育階段“必修課”和“部定課程”,并獎勵臺灣大專院校與研究機構開設“本土語言”相關課程。設置“表揚推展本土語言杰出貢獻獎”,鼓勵學者從事臺灣“本土語言”研究和推廣工作,帶動全民提振本土語言傳承。臺灣“中華語文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指出,民進黨當局此舉是打著“本土多元”旗號將“臺語”進行政治化操弄,是對語言教育的政治踐踏,更會對島內青年群體產生嚴重誤導效應。
(二)臺灣民眾漢語言文化素養大幅下滑
民進黨當局不斷刪減文言文比例,稀釋中華傳統文化,勢必降低臺灣社會文化底蘊,臺灣學子從過去小學生張口就是“講信修睦”到現在初中生寫出“劣祖劣宗”,語言水平明顯下滑。這在民進黨當局官員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例如,陳水扁稱贊臺灣志工的貢獻是“罄竹難書”。蔡英文手寫“點亮臺灣”時,4個字中有3個字寫錯,而在春節期間為民眾手書的對聯“自自冉冉、歡喜新春”中,錯字連連,文法不通,語意不明。臺灣行政部門前負責人蘇貞昌、衛生和福利事務部門前負責人陳時中等,也經常爆出錯別字丑聞。臺灣當局如此表現,必將產生負面示范效應,導致臺灣民眾對于語言文化重視程度下降,未來臺灣將遭遇社會迷失、價值沉淪和文化無根漂泊困境,臺灣文化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也將大幅衰退。
(三)在關涉“家國認同”表述上出現嚴重錯位
民進黨當局將語言作為“國族”建構工具,利用推行“本土語文教育”異化民眾國家認同,鼓吹“臺灣與對岸不是一個國家”。在民進黨當局“臺獨”意識形態洗腦之下,島內民眾對于“我國”“國家”等內涵和外延認知出現嚴重錯亂,呈現出“臺灣國家化”態勢,少有“大中國認知”,眼界和認知僅限于“臺澎金馬地區”。這種錯誤認知加劇島內民眾身份認同異化,助推臺灣當局強化“臺灣主體意識”甚至“臺獨意識”。
總而言之,民進黨當局不斷以法律、政治等各種方式操弄“語言臺獨”,險惡用心就是通過“語言”方式凸顯臺灣所謂“主體性”,放大兩岸之間的文化差異,借此扭曲和異化島內民眾特別是青年群體身份認同,為兩岸關系發展和兩岸邁向統一設置障礙。未來兩岸各界應該充分認清民進黨當局險惡用心,推動兩岸各項交流,在交流與互動中破解民進黨當局“語言臺獨”圖謀,使得廣大臺灣同胞充分認識到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客觀事實,主動攜起手來,與祖國大陸同胞攜起手來,共同為傳承中華文化和實現民族復興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