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僑華人的政治傾向和政治參與
美國華僑華人的政治傾向和政治參與在美國,華僑華人群體是一個多元而復雜的族群,其中中國大陸籍和臺灣省籍華僑華人是重要組成部分。華僑華人雖然同根同源,但因歷史背景、文化差異和政治立場不同,在美國政治行為也呈現出一定的差異。
當前美國華僑華人主要情況
美國華僑華人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葉淘金熱時期,當時大量廣東和福建華人勞工為了淘金和建設美國西部鐵路漂洋過海。這一時期,華人移民主要以男性為主,他們面臨著嚴重的種族歧視和社會不平等。1882年,《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開始實施,在美華人移民經歷了長達幾十年的法律限制,直到1965年《移民與國籍法》修訂,對華人的移民限制才逐步解除,華人移民再次增加。隨后,來自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的華人開始大規模進入美國,形成了今天多元化的美國華人社區。與此同時,美國社會對華人的接納程度也在不斷提高,華人在美國社會的地位和影響力逐漸增強。
根據2020年美國人口普查數據,美國華僑華人總數超過500萬,從1980年的約80萬增至2020年的近500萬,是美國最大的亞洲裔群體之一。其中臺灣省籍華僑華人約50萬,占華人總人口10%左右;中國大陸籍華僑華人約為450萬。華僑華人在美國的分布相對集中,主要集中在東西海岸大城市。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亞州是華人移民最為集中的州,尤其洛杉磯和舊金山灣區,匯聚了大量華人。東海岸的紐約市和大波士頓地區是重要的華人聚居地。此外,德克薩斯州休斯敦、華盛頓特區、新澤西州等地也有相當數量的華人社區。臺灣籍華人主要集中在洛杉磯、舊金山、紐約和華盛頓特區等地,因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臺灣籍華人社區。例如,洛杉磯的“小臺北”和紐約的法拉盛地區。
進入21世紀,美國華僑華人社會地位顯著提升。許多華人在美國的教育、科技、醫學、商業等領域取得卓越成就,上升成為社會中產階層。華僑華人通過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和政治選舉,逐漸在美國社會獲得更大話語權和影響力。然而,華人社區也面臨諸多挑戰,如語言障礙、文化差異、種族歧視等問題。
美國華僑華人的政治參與
近年來,美國華僑華人政治參與度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華人參與地方和聯邦政治活動,通過投票、競選公職和組織社區活動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聲音。同時,美國華僑華人的政治傾向也呈現多樣化特點。
在美華僑華人的政治傾向。受歷史文化背景以及美國政治生態的影響,美國的中國大陸籍和臺灣籍華僑華人在政治傾向上也存在差異。例如對共和黨和民主黨支持度有所不同。傳統上,臺灣籍華僑華人傾向于支持共和黨,中國大陸籍華僑華人更傾向于支持民主黨。不過,這種傾向并非絕對,隨著融入美國社會程度及教育背景和生活經歷的變化,政治傾向的分化也不再明顯。越來越多華僑華人的政治傾向與個人價值觀和利益相關,祖籍背景的影響逐漸減弱。特別是在2020年和2024年選舉中轉變立場的人很多,尤其年輕一代,政治傾向更加多樣化。正因為這種差異,華人族群也成為共和黨和民主黨爭取選票的對象。特朗普外孫女在中國新年時著漢裝說中文拜年,哈里斯的中文名字“賀錦麗”,都是在爭取華人族群好感。
雖然政治傾向上有差異,但中國大陸籍和臺灣籍華僑華人的交流還是呈現增長態勢,一些社區也在努力促進雙方的對話,社區融合互動在不斷加強,這有助于雙方更好地相互了解,減少誤解,以尋求共同利益和目標。可以看出,中國大陸籍和臺灣籍華僑華人在美國的政治傾向雖然存在差異,但并非不可調和。通過社區融合和對話,可以在共同關心的問題上找到合作的可能。
新一代華裔美國人在美國的教育和文化環境中成長,政治觀點可能更加獨立,不受父母輩影響,這將對未來中美關系和解決臺灣問題產生深遠影響。
在美華僑華人參與美國選舉情況。中國大陸籍和臺灣籍華僑華人在選民登記方面呈現出不同特點。根據最新統計數據,臺灣籍華僑華人選民登記率相對較高,尤其在加利福尼亞州、紐約州和德克薩斯州等華人聚居較多的州。相比之下,中國大陸籍華僑華人選民登記率略低,但近年也呈現出逐漸上升趨勢,可能與新一代移民更加注重政治參與,以及社區組織在選民登記方面做出了更多努力相關。投票方面,臺灣籍華僑華人更樂于參與選舉投票。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臺灣籍華僑華人投票率達到70%以上,中國大陸籍華僑華人投票率為50%左右。2024年總體投票率高于上一屆。這一差異部分原因可以歸結為文化背景和政治教育差異。
在美華僑華人的政治活動參與。中國大陸籍和臺灣籍華僑華人政治活動參與方面也存在差異。臺灣籍華僑華人更傾向于參與在社區政治活動,如選民教育、候選人辯論會和政策研討會,還積極組織和參加各類政治集會,為支持的候選人和政策發聲。中國大陸籍華僑華人雖然在政治活動參與方面起步較晚,但近年來逐漸增多,尤其是在涉及華人利益問題上表現尤為積極。例如,針對種族歧視和公平教育政策的抗議活動,中國大陸籍華僑華人參與度顯著提高。
在美華僑華人社團的作用與社會影響力
在美國,中國大陸籍和臺灣籍華僑華人社團形式多樣,規模各異,在促進族裔內部團結、文化傳承及社會融入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社團大致可以分為:文化教育類社團、商協會、專業協會、同鄉會以及宗教團體。其中,文化教育類社團如中文學校、中華語言文化中心等,致力于保持和傳承中華文化精髓;商協會如全美華人工商總會,幫助華裔企業在美國發展,促進中美經貿交流;專業協會則匯聚某一領域專業人士,如全美華人科學家工程師學會,推動科技創新與合作;同鄉會根據籍貫或出生地建立,增進同鄉情感,提供互助支持;宗教團體則為信徒提供精神寄托,弘揚宗教文化。社團不僅為華僑華人提供豐富社交平臺,也為維護和提升華人群體形象作出了積極貢獻。
華人社團政治動員能力。華人社團在美國的政治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角色。通過有效組織和動員,社團能夠影響華裔選民政治決策,從而在地方乃至全國層面發揮一定政治影響力。許多社團定期舉辦政治論壇、選民教育活動,邀請候選人與選民面對面交流,增進選民對政策的了解,并鼓勵他們積極參與選舉投票。此外,一些社團還會在選舉期間組織競選支持活動,如電話動員、挨家挨戶宣傳、網絡聯絡等,幫助特定候選人或政策提案獲得更多選民支持。政治動員能力不僅提升了華人社區政治參與度,也為華人在美國爭取更多權益提供了有力支持。
華人社團在反“獨”促統中的作用。涉及中國統一與臺灣問題,美國華人社團立場各異,但大多數社團傾向于支持一個中國原則。一些社團通過舉辦講座、研討會等方式,普及兩岸關系歷史背景和當前形勢,增強華人對一個中國原則的認同感。此外,社團還積極與中國駐美國使領館聯絡,與美國政府和媒體溝通,通過發表聲明、組織示威等方式,反對任何破壞兩岸關系和平穩定的言行。然而,也有少數社團支持“臺獨”,通過組織集會、發表公開信等方式,表達對“臺獨”的支持,反映了華人社區內部在這一問題上的差異。整體而言,多數華人社團致力于維護兩岸和平統一大局,為促進中美關系穩定和發展作貢獻。
支持統一的華僑華人主要來自中國大陸籍華僑華人社區,包括部分臺籍人士,主要是一些統派人士。他們認為,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統一是歷史發展必然趨勢。強調中華民族共同文化根基和血脈相連,認為統一不僅有助于增強中國國際地位,也有利于兩岸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實現更深層次融合發展。此外,一些統一支持者還認為,兩岸統一可以為臺灣帶來更多發展機遇,促進長遠發展。
“臺獨”華人社團影響力。在美國,臺灣籍華人社團和社區組織數量眾多,分布廣泛,涵蓋文化教育到政治經濟等多個領域。其中,一些較為知名的組織包括臺灣人公共事務會(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Affairs,FAPA)、全美臺灣人權協會(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Human Rights,FHR)、臺美商會(Taiwan 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TACC)以及美國臺灣人聯合會(Formosan Federation,FF)等,這些組織不僅為臺灣籍華人提供交流和互助平臺,還積極參與美國社會活動,更暗中助推“臺獨”發展。這些社團采取多樣的形式,參與美國政治生活,意在提高自身在政治決策中的影響力。如美國臺灣同鄉會和美國臺灣人公共事務會通過游說、請愿和公共宣傳,為“臺獨”分裂勢力爭取政治權益和“國際地位”。這些社團與美國政客和國會議員關系緊密。通過建立專門政策研究團隊和游說團隊,定期與國會議員及其工作人員溝通和交流。團隊不僅關注美國立法動態,還會定期與國會議員和政府官員會面,為“臺獨”勢力爭取政策支持,推動美國政府在外交政策中更加支持臺灣。簡而言之,與美國國會的緊密關系為他們爭取到了更多的話語權和資源,進一步推升了“臺獨”勢力在國際社會的見光度。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在美華僑華人政治傾向的深層影響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是一個漫長歷史過程,植根于中國幾千年文化傳承和民族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美國的中國大陸籍和臺灣籍華僑華人中有著不同的體現,差異化加深了他們在政治立場上的分化。對于中國大陸籍華僑華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常根深蒂固,因為他們在中國大陸長大,從小接受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教育。而對于臺灣籍華僑華人,老一輩同樣有著深厚中華情懷,但是年輕一代由于臺灣獨特政治環境和社會變遷,這種意識可能相對較弱,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被其他身份認同所取代。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華僑華人的政治傾向有著重要影響,尤其表現在臺灣問題上。中國大陸籍華人普遍支持兩岸統一。這一立場主要基于他們對中華民族的深厚情感和對一個中國原則的認同。中國大陸籍華人認為,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認可統一對中華民族復興和繁榮具有重要意義。部分臺灣籍華僑華人更傾向于“臺獨”立場,更強調臺灣的獨特性和自我決定權,認為“臺灣獨立”可以更好保護和發展臺灣的文化和民主制度。
中國大陸籍和臺灣籍華僑華人政治立場上的差異導致了雙方在許多問題上的觀點沖突。例如,在涉及臺灣國際地位、兩岸關系和涉臺政策等問題上,雙方往往持截然不同看法。觀點的對立有時會導致美國華僑華人族群內部的緊張沖突。
文化認同是影響中國大陸籍和臺灣籍華人政治立場重要因素之一。臺灣籍華人往往更認同臺灣文化和歷史,認為臺灣文化具有獨特性和獨立性。而中國大陸籍華人則更認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強調兩岸同根同源歷史淵源。文化認同差異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對政治問題的看法和支持的立場。
歷史認知也是影響雙方政治立場重要因素。老一代臺灣籍華人對臺灣歷史的認知往往更加重視日本殖民時期和國民黨遷臺后歷史,年輕一代更受“去中國化”的影響。1996年起,李登輝當局強化“臺灣地區主體性”教育,開啟“去中國化”。民進黨當局推動“臺獨史觀”,刪除兩岸早期歷史連接,將“中華民國”與荷蘭、西班牙、清朝、日本一同稱為壓迫臺灣人的“外來政權”,推行教育“去中國化”。在“臺獨史觀”基礎上,賴清德上臺后把兩岸之間的歷史脈絡完全去除,直接提出“兩國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認為臺灣有著不同于中國大陸的發展歷程。而中國大陸籍華人則更傾向于從中華民族整體歷史視角看待臺灣問題,強調自古以來臺灣就是中國的一部分。不同的歷史認知導致了雙方在許多歷史問題上的看法存在較大分歧。
族裔認同是另一個影響中國大陸籍和臺灣籍華人政治立場的因素。臺灣籍華人往往更認同臺灣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認為這些族裔共同構成了臺灣社會的主體。而中國大陸籍華人則更傾向于認同中華民族整體概念,認為兩岸人民都是中華民族一部分。族裔認同差異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政治問題的態度和支持的立場。
教育背景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大陸籍和臺灣籍華人對政治問題的看法。臺灣籍華人的教育體系更加注重臺灣歷史和文化,強調臺灣的獨特性和獨立性。因此,他們更容易接受和支持“臺獨”觀點。而中國大陸籍華人接受的教育則更多強調中華民族整體歷史和發展,強調兩岸同根同源。中國大陸籍華人通常生活在更加注重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社會環境中,政治氛圍傾向統一和穩定。社會環境使得他們更加支持兩岸統一,認為這是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途徑。教育背景差異導致了雙方政治立場的不同。
綜上,中國大陸籍和臺灣籍華僑華人在美國的政治傾向與政治參與正在經歷重要變化。政治參與趨勢增強,政治傾向多樣化,社會融入前景廣闊,這些變化為華僑華人在美國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心中有著牢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華僑華人就是促進中美關系良性發展和推動祖國統一遏制“臺獨”的重要力量。(曾曉栩,廈門市臺灣學會秘書長)